

我们为什么而活,在我有限的认知中,对于这个问题,我实在无法做出什么振聋发聩的解答。但我想,生命需要艺术与美的滋养,自我情感,便是它最直接的感受器;平凡生活,是它最易被忽略的载体。遵循自我情感,审视平凡生活,在这其中寻求力量与美,不失为一种生命的艺术。
汪曾祺,中国最后一位士大夫,一位纯粹的文人。他的笔下,茶米油盐,花鸟鱼虫无不散发着光彩。即使身处宏大动荡的时代背景,他仍书写最贴近生活的语言,“家人闲坐,灯火可亲。”是他对平凡生活的审美化体悟;“世界先爱了我,我不能不爱他。”是他在烟火人间最有温度的情感表达。在他一生的创作中,家乡,美食,风和日丽,小桥流水,浸淫着最朴实的爱与美,他向我们娓娓道来,带我们品味人性的至柔,至美,解读他有味的一生。
拉近生活的镜头,于平凡中汲取力量,我亦有体会。
走过我的中学时代,回顾往日,在最艰涩与无措地时刻,鼓舞我的,不是飘在上空的标语口号,支持我的,也不是无处安放的家国情怀。是一个身影,一个城市角落中随处可见的身影。乱糟糟的头发支棱着几撮,红黑背包里装满了工具,被磨得不像样,打满了补丁,微驼的脊背负载着一个家庭的重量,在呼啸嘈杂的马路上,奋力地追逐一辆公交车。
我从车窗外看到这个背影,突然就红了眼眶。
这是一个平凡的人追逐生活最真实的图景,我从他的背影中读出了坚持,看到了他的不愿妥协,听见了他对美好生活的期许。这比任何一幅画,一支曲,一首诗都要直抵人心。他带给我的感动不曾消失,他给予我的力量如同汩汩涌出的泉水般源源不断。谁说小人物的内心就没有波澜壮阔,万马千军?责任,追逐,不放弃,这几个词组合在一起,就足够宏大。谁说艺术与美只能在米开朗琪罗,莫奈,贝多芬的作品中寻得?平凡的生活场景中亦随处可见,而这些美带给我们心灵的震动往往更加持久,难忘。
苏格拉底说,不被审视的人生不值得度过。我们为何而活,我想我知道答案了。为了完成自己的“行为艺术”,将再普通不过的生活过出自我可鉴的美来。
当自我的情感诉求与生活本身碰撞而摩擦出火花,细细品味,便可在其中发现艺术与美。在艺术与美的探寻中,铭记最饱满而热烈的生命体验,即使只是几个瞬间,也算得上是一趟不俗的旅程,或称之为,活着的意义。
议论文组 作者:张一帆 作品ID :100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