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囍帖街|赵予恒
新京报
2019-07-08 15:28
利东街,俗称喜帖街,以印刷喜帖著名。2005年城市改建计划将其纳入重建范围,商铺逐渐搬离。该街于2010年2月25日凌晨零时起封闭,所有的印刷店都已被彻底拆除。

老梁坐在那间临街的铺子里,港岛八月的阳光缓缓从半开的百叶窗流到木制的地板上,灰尘在半空中打转,飘忽着起来又落下,像四月的小雨,模糊了他的眼睛。

门外,工程车轰鸣着碾过一堆瓦砾,发出了一阵碎裂的喧闹声。

拆迁已经进行一个星期了,他还在这里待着,每天早上七点到,比拆迁队早一个小时;晚上十点走,比拆迁队晚一个小时,什么都不做,就在这间快塌了的屋里干坐着,点着一根烟,但几乎不抽,就看着火光在仲夏的空气中摇曳,慢慢燃尽,被一阵喧闹吹散。

更多的时候,他会戴着耳机听歌,盯着门口的那块歪立在街尾铁皮路牌,大红色,漆掉得厉害,布满划痕,但还是可以看清上面的字,和那首他听的歌同名,在热风里微微晃动:囍帖街。

 

这间街尾的小铺是老梁的父亲传下来的,70年代港式风格,专卖囍帖,生意很好。和其他的店不同,这家店的喜帖,大到几尺见方的红色“囍”字,小到巴掌大的请柬,都是纯手写的。那年老梁八岁,他父亲三十九,一个同样晴朗的八月午后,父亲在窗后的案台上写请柬,三十二开,大红色封皮,上等好纸,细狼毫的旧笔,瘦金体。

阳光穿过玻璃窗,把父亲和未干的墨迹涂成一片明黄。他站在一旁,小口吮着冰镇可乐,三毛五,玻璃瓶装,微小的气泡在阳光里浮上瓶口,  “啵”的一声轻轻破开,散逸在空气中,把盛夏染成一罐琥珀色的蜂蜜。

父亲身体不好,有肺病,听几个亲戚说是肺痨。他早年从大陆到旺角打工,经常在街头巷尾跑,大概是在那是染上的,可又没钱治,正值年轻气盛,铁打一样的年龄,硬生生挺了过去,从此落了一个病根,身体也弱了,干不了体力活。但好在他写得一手好字,托了几个朋友在湾仔区买了一间小铺子,卖喜帖。

大概是那一手瘦金体的缘故,在隆隆作响的打印机之间,父亲的小店生意很好,平日里总是忙得停不下来,常一个人干到深夜。一家人谈不上富足,生活像那个年代的港片一样,在油盐酱醋中缓缓踱过了一个又一个八月。

老梁十五岁那年,父亲四十七,八月底,空气又潮湿而温热,父亲咳嗽突然厉害了起来,有时一折腾便一夜无眠,脸色白得像隔壁店的复印纸,一咳便涨得通红,手抖得握不住笔。

那天下午,他从学校回铺子,空空的店里一个人也没有,电扇还在转,空喜帖散落一地,还有那支旧的细狼毫,滚落在新鲜的血迹边上,杆子上几点暗红。

他捡了起来,把笔擦了擦,放回案台。

五天后,他和母亲在广东故乡的一棵枇杷树下葬了父亲。

 

父亲去世后,小店不得不关门歇业一段时间。前后一个多月,他突然成了一家之主,操办了一半丧事。母亲成日以泪洗面,眼泡浮肿得像小巷东头的金鱼,整整一个星期不吃不喝。而他仿佛一夜长大成人,在办完丧事后,他从学校辍学,替母亲接下了父亲的囍帖店。

到了次年八月,父亲辞世一周年,他的铺子也终于有了起色。在父亲生前几个好友的支持下,他渐渐有了一个又一个订单。尽管一台打印机不贵,但他从未想过拥有一台,他讨厌那种在香港烈日下把小巷挤得水泄不通的油墨味,无论对面橱窗的海报多么鲜亮,在他看来,都比不上大红囍帖上的未干墨迹,在微微氤氲的暑气中被夕阳照成金黄。

作为囍帖店店主,他看到的最多的便是那些幸福的故事,往往是老人带着年轻夫妇,一次性配满全套大红喜字和请柬。老人往往一脸欣慰,年轻人则幸福而羞涩,微红的脸在百叶窗间透进的阳光下,洋溢着蜜。

在他二十五岁那年,他有了命中注定,是巷头那家小店老头的女儿,谈不上好看,但整个人带着一种难以言状的美好,就像戴望舒笔下的那位江南女子,含蓄而宁静,仿佛雨后微微低头的茉莉,将开未开。

一年后,两人订婚,喜帖是他亲手写的,那天的酒席上,玻璃杯清脆地碰碎了一席席灯光。那是他第一次喝醉,醉眼迷离间,他感觉自己看见了父亲,在八月的午后微笑,阳光将他照成金色的雕塑。

 

他的儿子在他的而立之年出生,健康而活泼,他的喜帖店早已是这条街生意最好的一家。来他店里的顾客,都为了那张瘦金体的喜帖或是大红的手写囍字。有时忙里偷闲,在午后的窗后泡起两杯红茶,妻子的淡一点,加一点糖;他的浓一点,什么也不加。还是盛夏的阳光,透过窗棂,照在擦在发亮的玻璃杯上,照得细细的茶叶在杯中舞蹈,孩子在怀里熟睡,仿佛岁月静好得无穷无尽。

但一切就像歌词里唱的那样,“好景不会每日常在,天梯不可只往上爬”。他三十四岁那年,妻子脸色越来越差,一顿饭吃了几口便抱怨没有胃口。起初,他以为妻子是消化不良,到药铺买了点陈皮,加在茶里开胃,可效果不大。又过了半年,在餐桌上,她突然呕出了一大口鲜血。四岁的儿子吓坏了,号啕大哭。他借了邻居的车,一路飞驰到医院。

检查结果,家族性胃癌,晚期,没治了。

一个月后,那朵没来得及开的茉莉花散尽了枝叶,随风而去。

他记不清那天自己是怎么回家的,平日里那些象征幸福的红色囍帖,在他看来像刀一样钻心剜骨。一切都已成为往事,唯有八月阳光和人来人往的喜帖街依旧。

葬礼那天他没有流泪,把铺子关了三天。坐在空荡的屋里,他没有开灯,默默点了一支烟。当他看见冰箱上那张不知什么时候贴上的贴纸时,顿时泪流满面。

儿子很争气,二十一岁那年去了美国读博士。送别的那天,他一直想说些什么,却迟迟说不出口。当飞机在夕阳中缓缓滑向天际线时,他感觉自己真的老了。

 

今年老梁五十六岁,身体还行,小铺子来的人越来越少,人人都劝他卖了喜帖店,到城里享福,但他不肯。六月初,政府宣布利东街改建计划,这条老街将变成商业街,而这条街上的楼房将被全部拆掉重建。老梁不想离开,但又无法留下,拆迁队从街头慢慢蚕食着一排排唐楼,像车轮慢慢碾过,仿佛能听到它们的呻吟。

到了八月,老梁是这条街最后一位店主了。

初夏多雨,淅淅沥沥下了半月,老梁看着一片废墟,什么也说不出来。曾经承载了多少记忆与幸福的大红囍帖散了一地,落满了灰。耳机里是那首刚出的《喜帖街》,旋律带着雨季的惆怅,干脆地让他迷惘。有太多东西,他想留住,可事到如今,喜帖街也人去楼空,只有碾过回忆的工程车,日复一日把记忆夷为平地。

老梁站了起来,掐灭了烟。阳光依旧,从门缝里缓缓倾泻。

 尾声

今天是老梁六十岁生日,儿子在美国给他打了个长途,说下个月回家。新的玻璃门擦得很干净,这是他的新店,开在一条商业街的拐角处,时不时有人来看看。在离开了利东街以后,老梁觉得自己什么都想通了,又是又觉得什么也没有放下。喜帖街的一排排唐楼有时会和亲人一起无端入梦,他想微笑,可一笑便猛然惊醒。

这里的生意少,但人们认为手写的喜帖更好,所以价格略微提高了。小店还是70年代的风格,坐北朝南,阳光明亮而细腻,照亮了淡淡的墨迹。老梁泡了一杯红茶,浓的,不加糖。他打开了音响,音量不大不小,刚好能让门口的行人听到。

他微微眯上了眼睛,光线渗入了老梁的脑海,父亲在桌旁写着大红色喜帖,而他那永远在三十四岁的,那位茉莉般的妻子正捧着一杯加糖的淡红茶,在那年八月的阳光里,缓缓开放在似水流年间。

耳边还是那首《喜帖街》,述说着老人与时代的和解。

一切仿佛比昨天更遥远。


记叙文组 作者:赵予恒 作品ID :100113


点击这里为TA投票

展开全文
全文
0字
您已阅读
%
打开新京报APP 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相关专题

新京报•新声代第一届中学生写作创造营

相关推荐
通州土桥社区书记赵继松:为居民服务,第一轮检测时只睡了3小时
北京
吉林市1个区域调整为中风险地区,4个区域调整为低风险地区
第一看点
北京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北京市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名单公布
第一看点
4月21日22时至22日14时,杭州新增感染者“1+20”
第一看点
吉林市5个区域调整为低风险地区
第一看点
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北京市拟表彰名单公示
北京
全国五一劳动奖和全国工人先锋号拟表彰人选(集体)名单公示
第一看点
4月1日20时至2日16时 江苏南通新增初筛阳性人员11例
第一看点
经济学家李实:浙江建设“共富示范区”,这些经验并不难学
智库
天津公布50例阳性感染者轨迹 涉菜市场、便利店等
第一看点
热门评论
136****0123
7天前
文风很喜欢,这种岁月静好的感觉很舒心,也提现了和解。是篇佳作,自愧不如。

新京报新闻报料电话:010-67106710 (24小时)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