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童年的记忆似乎还不太遥远。有些闷热的夏夜里,去公园乘凉。月亮蒙上了薄纱似的云,似细沙一般的月光被云层筛了下来,散在湖里。
树林吞没了外界的光与声音,幽深而寂静,只有蟋蟀的清唱从林子里传来。忽然树丛中闪烁着点点绿色的光,萤火虫摇摇晃晃地从树丛里升了起来,绿光映在湖中,像是湖中天空里的星星。
“吱——嘎”,寝室里的电风扇划破了我的梦境,吹来了阵阵热风。这里的空气是陌生而令人焦躁的。耳边是其他人均匀的呼吸声,呆呆地望着灰白的天花板,迷迷糊糊地醒到了东方泛起鱼肚白。
我从未想过童年的日子结束后,生活会是怎样。原以为童年很长,但却已逝去。
初一的夏天格外难熬。白日里天是蓝的,心情自然也极好;但傍晚天色逐渐暗下去,心也跟着沉了下来。这正是小学时放学回家的时候,但初中却不同。晚自习的铃声响了起来,大家停止了喧闹,回到了座位上。
悠扬的乐曲声过后,白天的嬉闹喧嚣声消失殆尽。“啪”的一声,电风扇又被打开了,它轻轻地转着,桌上的纸张被风轻轻地带起,发出沙沙的声音。开始变得恍惚。我晃晃脑袋,试图让自己保持清醒。
但我的思绪又被带远了。无法不想起夏夜里奶奶轻摇着蒲扇,想起奶奶老旧的电扇发出轻微的响声。那时的窗外有虫儿的低语,晚归的人开门的声音。思绪又飘到那天夜里看见萤火虫的情景。我无法不去想它们。这种眷恋所带来的无奈与难过像蜘蛛网一样布满心底。
教室里的同学都低着脑袋,笔在唰唰地动着。我显得格格不入。忽然感到慌张,我还被缠在记忆的网里,他们却不对过去动心,已扶摇而上。我挣扎去看书本,脑袋却在嗡嗡作响。习惯性地想去寻求妈妈的帮助,但却不能。更加凌乱,我放不下手里的一大团记忆。
到了初三,气温又逐渐暖和而趋于闷热。电扇已被打开,夏天又至。我不知初三的夏季是否能有所改变。在一节化学课上,老师敲着黑板讲着中考复习题,大家抬着头专注地听着,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被阳光照亮的黑板上。
窗外近处是树上此起彼伏的蝉鸣,远处有学生在操场上嬉闹的声音。阳光透过碧绿的叶子,使一树的叶子如翡翠般透亮,带上耀眼的反光。猛然间,发现彼时陌生的空气变得熟悉而温柔起来。不禁问自己:在初中毕业后,我是否会像当初眷恋童年一样,怀恋这段时光?既然已经意识到流光易逝,为何不珍惜当下。
想起朱光潜先生的“三此主义”,“此身,此时,此地”,过去既往不咎,未来太遥远,能把握的只有当下。“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忽然感受到这首诗豁然开朗的心境。我曾挣扎着要和过去做个了断,如今却在不经意间完成了和解。
记叙文组 作者:李昀函 作品ID :10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