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概是从六七岁的时候开始读书的。我父母在知识方面比较传统,固执地认为带有大量插图的书,比如漫画什么的,不算书。那时候我坐在卫生间,捧着一本故事书,一边上卫生间,一边读书。
我妈在厨房炒菜,我遇见不认识的字,就嚎起嗓门,穿透那卫生间的门, 问我妈。 “妈,上面两个木头的木,地下一个夕阳的夕念啥?” 我妈就从油锅的喧闹和酱油的香气中抬起头来,用充满烟火气的声音告诉我 “梦想的梦”
后来上学了,也从没感觉自己识字多。因为运动细胞太少,丢沙包被遛,没人愿意带我玩,课下时间我就只能自己看书,倒也自得其乐。所以现在有时候我想,若是我生在藏书大家中,家中藏书无数,也许也是一个早慧神童,年纪小小,未到豆蔻年华就知晓古今逸事了吧。可惜那时父母也在生活中奋斗,所能给予我的,最多也就是些故事寓言。 还有晚饭时分,那梦想的梦。
待我们一家人搬到小县城中,能自如探索这座县城的时候,第一个参观的便是图书馆。所以往后大多的日子,我都是在图书馆混的。事实上,有看不完的书,有两平方米一张的大桌子,有免费wifi可蹭的图书馆,一直是我消遣的地方,因此它和安琪拉的王者荣耀并无不同,谁也不比谁高尚多少。我翻着东野圭吾,喝着可乐,跷着二郎腿,春夏秋冬。
人常说开卷有益,此话不假。读书,其实很多时候无关乎读什么。不要把它仪式化,当成多么高雅的事,它不过就是种安抚自己,填满空余的活动。
它很笨拙,没有电和光,没有什么新兴的产物。有的,仅是白纸黑字。它忠实,要的东西都在字里行间。不论你抱着什么样的目的,学习,消遣它都能满足你。它能给你提供一个心灵庇护,困顿时安慰你,开解你。不论你颤抖的手翻开的,是《巴黎圣母院》还是《海贼王》,打开书那一刻,你带着寻求解脱的心,和上书的那一刻,你至少得到了满足。
记得小学时,刚发下那新书,舍不得在学校课间的吵闹里欣赏它,定要等到回家再翻阅,于是心里就有了一点点希冀,就像惦念着抽屉里藏的一包薯片,就像我隔着卫生间的门问我妈 梦想的梦。
初中,意味着一个新的开始,梦想,从这起源。不得不说,人,是一种神奇的动物。不管你把他扔到哪,他都能找到一点点自己熟悉的东西,然后以这一点点熟悉的东西作为地基,建立起一个自己能够容身的空间,躲到里面去,就像被移栽的树木一样,伸出根须,再与这个新的地方融为一体。
对于我而言,这个熟悉的东西,对就是书。每当我感到孤独,感到沮丧,感到害怕或是疑神疑鬼,我就想: 幸亏我还识字,幸亏还有那么多书我怎么读也读不完。我打开书,我就能钻进去,像一条追寻暖流的鱼。让我暂且忘了这身处遥远不安的环境,在书里躲避一会,去排解,去思考,去学习。
感谢还是得感谢阅读,起码让我在看天时,语言不会苍白的只剩“好看啊,漂亮啊”而是心中不自浮起“江静碧云天,江风木落天”就像曾经看过的一段话:“突然明白,阅读的意义。
本来就没法一字一句都记住,但是我不能让我的语言只苍白得剩下类似‘2333’‘你这磨人的小妖精’这样的网络语。我想能说出温柔绵长的话来,有人生的体验,有生活的尝试,要记得‘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要记得‘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我想,这就是读书的意义。它的意义,存在于你的一举一动、举手投足,每一个不经意又自然而然的瞬间。
所以,感谢阅读。感谢的还得是我爹和我妈。感谢我爹告诉我“爸忙,你自己看”感谢我妈告诉我“上面一个林,地下一个夕,这叫梦想的梦”。
散文组 作者:罗彤 作品ID:10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