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是否“下调法定婚龄”,在开门立法中凝聚共识
新京报 编辑 何睿 胡博阳
2019-06-29 11:24
下调法定结婚年龄是个复杂议题:这不只是纸面上的两个数字变化,而是攸关每个人权利、影响每个人生活的重大事宜,所以也确实需要充分的社会讨论。

▲资料图。图/视觉中国

现行婚姻法规定“结婚年龄,男不得早于22周岁,女不得早于20周岁”。本次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二审的民法典婚姻家庭编草案,沿用了现行法律关于法定结婚年龄的设计。6月26日分组审议草案时,有委员建议适当下调法定结婚年龄,有的建议法定结婚年龄降至18岁。这也成了这几天的热门话题。

截至6月29日20时,新京报在微博发起的该话题投票调查显示,66.2万参与者中,其中14.2万人赞同将法定婚龄调至18岁,42.9万表示不赞同、暂不表态的有9万人。

▲新京报微博截图

从网上的反馈看,民众对“是否要将法定婚龄降到成人年龄标准”的态度莫衷一是。这里面,不排除很多人将法定婚龄降至18岁误解为“到了18岁就该结婚”——其实这只是增加选择权而非发出“催婚令”。但这本身也表明,下调法定结婚年龄是个复杂议题:这不只是纸面上的两个数字变化,而是攸关每个人权利、影响每个人生活的重大事宜。

这么个涉及面广泛、社会影响巨大的修法动作,自然需要法律程序与民意基础兼顾。换言之,这需要立法机关认真把关、充分讨论,也需打开大门、虚心听取民意,将民意风向作为立法的参照系。事实上,这跟民法典编纂“开门立法”的思路一脉相承——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刘俊臣此前就提到,在民法典编纂过程中坚持开门立法,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

就“下调法定婚龄”问题看,“男不得早于22周岁,女不得早于20周岁”的现行法定婚龄设计,既有根据当初人口形势减缓人口增长的考虑,更考虑到了人的生理心理发育规律,以及家庭稳定性和社会接受程度等。这样的年龄线设定,确实也能让未来父母在工作、学习、健康、经济能力、生活经验等方面跟“为人父母”要求更匹配。

但也不可否认,在人口增长减缓、老龄化日益加剧的今天,现行的法定婚龄确实成为了人口增长阻碍,而在部分农村地区,绕开法定婚龄私下办酒结婚的现象也很常见。

由于结婚生育较晚,当下中国社会生育率走低,而高危妊娠比例长期以来有增加之势。从全世界的情况看,中国的法定结婚年龄确实相对较高,如英国、法国、德国、日本,法定结婚年龄都在16岁到18岁左右。

所以说,从利弊维度看,法定结婚年龄的调整,确实是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而这样的探讨,也应在更广泛的社会层面进行,并融入到“开门立法”的过程中。

一方面,公众参与往往能提供更多元的视角。当下的立法多采取开门立法的形式,通过多重渠道广泛征集社会意见,有个重要原因就是,民众往往能从自身利益和社会经验出发,提供与相关专家不同的视角、提出颇具建设性的见解,这也能提高法律、法规的质量。

另一方面,通过多元互动的公共讨论,让赞成和反对的双方都亮明自己的观点、摆出自己的论据,理性对话,充分讨论,也能最大程度化解争议,取得社会的共识。而凝聚广泛的共识,也是法律深得人心、有效施行的前提。

“兼听则明”,“兼听”听的就该是广泛的民意诉求。而切实落实开门立法,让社会关切都能在立法中得到充分体现,也会让高质量立法更为可期。

□于平(媒体人)

编辑 何睿  胡博阳  校对 卢茜

相关推荐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摘要)
时事
全文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
时事
为何规定地方政府不得给予发行人或中介机构奖励?三部门释疑
第一看点
《关于中美经贸关系若干问题的中方立场》白皮书发布
第一看点
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新京号
全文发布|政府工作报告
新京号
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第一看点
全国人大常委会2024年度立法工作计划公布
第一看点
​新闻8点见丨《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公布;国台办再严正发声
时事
用好宪法法律赋予的监督权,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完成多项监督工作
北京
热门评论
露人吗
7天前
回复@新京报:现在下调结婚年龄 两年后的离婚率暴涨! 单亲家庭暴涨! 家庭教育越来越差! 然后再改变措施?
heyc从心出发
7天前
调不调没啥用。
名字砸这么难取
7天前
主要是违法乱纪的成本太低,受到的惩罚也低。所以不想生,不敢生,不能生。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