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京报讯(记者 裴剑飞)盛夏到来,北京地铁开启制冷设备,确保乘客有清凉的乘车环境。不过一些车厢过强的制冷功率,也常常让乘客直呼“吃不消”。
本周起,北京地铁6号线开始尝试“同车不同温”模式,即前四节为“强冷车厢”,后四节为“弱冷车厢”,乘客可按需乘车。记者从地铁运营部门了解到,7号线也有望成为下一条试点强弱冷车厢线路。
今日(6月18日)上午,新京报记者实地测量多条地铁线路的空调情况发现,北京地铁各线的车厢温度多在24℃-28℃,体感较舒适,1号线部分列车完成了空调升级改造,不再闷热,而5号线、10号线等大客流线路,车厢内温度受早、晚高峰拥挤程度影响依旧较大。
今天(6月18日)上午,6号线弱冷车厢,温度在27℃左右。摄影/见习记者 姚远
6号线强冷、弱冷车厢风力差异明显
依照地铁6号线的“同车不同温”模式,1门至16门标为蓝色的“强冷”,17门至32门则标为绿色的“弱冷”。
进入车厢并坐了几站后,记者发现,如果不站在出风口,“强冷车厢”和“弱冷车厢”的体感温度差异不太大,不过能明显感到空调风力大小不同,弱冷车厢风力比较温和,更像是家庭空调的弱风档。通过温度计测量发现,强、弱冷车厢温度分别为25℃和27℃,相差2℃。
“同车不同温”模式刚上线运行,已有乘客按指示标识选择车厢,不过早高峰时段,强冷区和弱冷区都是满满当当的人,有乘客说,“能挤上就得上呀,哪里还顾得上选车厢。”
上午9点50分,地铁1号线车厢温度在24℃左右。摄影/新京报记者 王贵彬
1号线多数列车不再闷热
北京哪条地铁最热?以往被问及这个问题时,不少常坐地铁的乘客几乎都能脱口而出——1号线。因为建设年代早,车辆制冷设备相对“老旧”,每逢夏季,1号线闷热的车厢都要被网友“吐槽”。
去年7月底,北京市地铁公司发布消息称,“1号线建设时间较早,洞体设计较小,散热条件较差,会造成压缩机压力保护功能启动,从而影响制冷,目前已完成一组车的空调机组改造工作,8月初上线运营试验。”具体措施包括,对空调制冷系统的部分装置重新进行匹配,使空调系统在高温环境中处于最优工作状态;优化为压缩机排气口,有效控制吸气温度及排气温度;优化冷出风格栅,减少出风阻力,增大冷凝总体出风面积以及两侧出风面积。
目前不少1号线列车已经完成空调设备的升级改造,记者乘坐的三趟列车上,车厢温度都保持在25.5℃上下,体感比较舒适。“以前坐一号线有时候甚至要扇扇子,非常闷热而且空气味道难闻,现在的状况好很多了。”乘客王先生告诉记者,现在他就盼着1号线、2号线这些开通时间早的线路能改善车站站厅内的空调。
早高峰时段,10号线车厢温度在28℃左右,较闷热。摄影/新京报记者 王贵彬
“空调直吹”依然困扰乘客
昨日早上9点至10点间,记者陆续测量了1号线、2号线、5号线、7号线、10号线等多条地铁车厢内的温度。测量结果显示,多数车厢温度比较适宜,其中1号线车厢温度为24℃,2号线车厢温度为27℃,7号线车厢温度为25℃。
早高峰时段,5号线和10号线十分拥挤,车厢温度也都超过28℃,体验较闷热,加大马力运行的空调显得无能为力。“现在规定地铁车厢内禁食,要不然不光热,到处都是包子、煎饼这样的早餐味。”一位乘务员管理员告诉记者,车厢内这么热主要是乘客太多,非早晚高峰时段就凉快很多。
除了温度以外,“空调直吹”也是不少地铁通勤族头疼的问题,市民刘女士每天都乘坐2号线上班,她表示,如果温度太冷带一件薄外套就可以应付,但空调冷风直吹,可就让人有点受不了,“如果车厢内太拥挤,碰巧站在出风口下面,可就倒霉了。”
记者体验发现,不少地铁列车都存在空调直吹的问题,如果站的离出风口较近,冷风飕飕直吹头皮。尤其是早高峰后,车厢内的体感温度都会有一定程度的下降,有的乘客不得不穿上外套、或用书包遮挡身体。
对此,北京地铁技术部门的相关负责人表示,为避免空调冷风直吹乘客,出厂前地铁列车已经进行了相关设计,例如车厢内的空调风道中安装有均风板,列车中部还设有伏流风机,通过不断摆动叶片,使冷热空气均匀流动。对于乘车提出的相关建议,他们在收集后也将采取针对性的应对措施,进一步提高乘客的乘车舒适度。
释疑1 地铁为什么要“同车不同温”
6号线客流量节节攀升,乘客提出的建议对温度要求多样化
作为横跨北京城的东西向地铁大动脉,地铁6号线串联了石景山、海淀、西城、东城、朝阳、通州等多个城区,自2012年开通以来,客流量节节攀升,目前年客流量已经达到了120万人次。
每年夏季,负责6号线运营的北京地铁运营一分公司都能收到很多乘客关于空调温度的意见建议。“今年5月份至今,我们运营一分公司通过官方微博、乘客热线等途径收集到了二十余条反应六号线空调温度的意见建议,有的乘客觉得太冷,也有人觉得空调还不够凉快,需求是比较多样化的。” 北京地铁运营一分公司营销部部长焦天宇说。
焦天宇告诉记者,为尽可能兼顾更多乘客的出行需求,在前期充分调研测试的基础上,6号线率先在北京地铁路网中尝试“同车不同温”模式,其中前四节车厢为“强冷”车厢,设定温度为25℃,前四节车厢为“弱冷”车厢,设定温度为27℃。
目前,北京地铁6号线的全部列车都已经进入“同车不同温”模式,乘客可根据地面上指示标识按需乘车,本周内6号线的车站将全部完成温度提示地贴的布设工作。
释疑2 “同车不同温”是怎么实现的?
设计原理类似中央空调,先设定基准温度,再手动调节部分车厢温度
据悉,地铁车厢空调的设计原理类似于中央空调,首先需要设定一个基准温度,然后通过手动程序调节部分车厢温度,在初始温度的基础上,调高或者调低几度。但由于列车频繁进出站、开关车门、车厢内出风口位置等因素,车厢内的空调温度控制没法十分精准。
北京地铁运营一分公司安全质量部副部长刘洋介绍,“同车不同温”模式是指空调在网络集控模式下,通过HMI设置空调集控温度。通过前期对已上线的列车试运行情况看,司机室端前四节平均客室内温度为24.6℃、后四节平均客室内温度为26.5℃。“司机只需在发车前在人机交互面板上完成空调温度的设定操作,系统就可全自动调控,不会干扰司机的其他驾驶操作。”
6号线空调“同车不同温”的消息发布后,立即引起了市民网友的热议,北京地铁还在官方微博上建立了“微话题”,不少乘客期盼“这样的人性化措施能覆盖到更多的线路上”。
记者了解到,北京地铁7号线有望成为下一条试点强弱冷车厢线路,“因为7号线与6号线同样采用了国产化空调控制系统,相应的技术条件比较成熟,但最终还得是根据乘客的实际需求而定,我们将充分收集乘客的‘声音’。”焦天宇说。
新京报记者 裴剑飞 编辑 张畅 校对 何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