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沂蒙六姐妹”故里 鲜花环绕的村庄
新京报 记者 王巍 编辑 张牵
2019-05-23 19:12

新京报讯(记者 王巍)1947年,在莱芜战役、淮海战役中,特别是孟良崮战役期间,山东沂蒙老区,留下了许多感人肺腑的支前故事。“沂蒙六姐妹”就是其中最著名的支前模范。70多年过去,“沂蒙六姐妹”中最后一位老人伊淑英,已于2016年6月去世。但她们故事依旧在流传。如今这个名叫“烟庄”的小山村鲜花环绕,还建起了“沂蒙六姐妹”纪念馆。


“沂蒙六姐妹”故居游客服务中心。新京报记者 王巍 摄


在离孟良崮不足30公里的地方,有一个小山村,叫烟庄,这里就是“沂蒙六姐妹”所在的村庄。2019年5月21日,记者走进烟庄,走进“沂蒙六姐妹”故居,这里已经成为著名的红色教育基地、三同教育中心。在六姐妹的故居中,当年烙煎饼的“锅屋”、运送物资的独轮车等都还完好保留。


“沂蒙六姐妹”故居墙上的绘画。新京报记者 王巍 摄


小村处处鲜花环绕。新京报记者 王巍 摄


“沂蒙六姐妹”故居门前开满鲜花。新京报记者 王巍 摄


当年运送物资支援前线的独轮车还在。新京报记者 王巍 摄


就在六姐妹故居的对面,建起了一座“沂蒙六姐妹”纪念馆,纪念馆里展示了许多六姐妹当年支前的文物、场景。当时只有20来岁的“沂蒙六姐妹”,发动全村男女老幼,为部队纳军鞋、准备干粮、护理伤病员等。粗略统计,仅在莱芜战役和孟良崮战役期间,烟庄村的乡亲们在“六姐妹”的组织下,就为部队烙煎饼7.5万公斤,筹集军马草料1.5万公斤,洗军衣8500多件,做军鞋500多双。


“沂蒙六姐妹”画像。新京报记者 王巍 摄


纪念馆里的塑像展示烙煎饼场景。新京报记者 王巍 摄


在烟庄,记者还见到了伊淑英的儿子郑卜奎。1980年,复员回家的他一直住在村里,种地为生,还当过30多年的村支书,如今,已经68岁的他,还种着8亩多地,主要是板栗、苹果、桃等。


“沂蒙六姐妹”纪念馆前,村里盖起新楼。新京报记者 王巍 摄


新京报记者 王巍 摄影报道

编辑 张牵 校对 何燕

相关专题

赴革命老区 看乡村振兴

相关推荐
不挑车型的休闲自驾线!1300公里,解锁巴蜀最宝藏的风光!
新京号
3、4月出发正好!这条超绝赏春环线,即将引爆自驾圈!
新京号
南水北调移民故事:渔民成了护水员,荒山上建起橄榄园
时事
盘点四条乡村漫步主题游,国庆假期京郊攻略请查收
北京
十一假期来南中轴逛逛,大兴区推出五条国庆旅游线路
北京
端午游顺义:假如顺义是一首歌,你会爱上什么样的旋律?
新京号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