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贝聿铭去世:致敬大师,更致意坚守
新京报 编辑 孟然
2019-05-17 11:09
贝聿铭成为中国人的一个符号,当然是因为他的天才与作品,但这天才的背后,还有着更多的坚持。

▲150秒回顾贝聿铭传奇一生:被誉为“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  新京报我们视频出品

享誉世界的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5月16日去世,享年102岁。几十年来,他为世界带来了各种精彩绝伦的作品,包括卢浮宫的玻璃金字塔、肯尼迪图书馆、华盛顿国家艺术馆东馆、香港中国银行大厦和苏州博物馆等。

▲贝聿铭代表作:苏州博物馆。

贝聿铭始终是以华人之光为中国人所熟知的。可能绝大多数人中国人都未能身临他所设计的建筑物,但都能从各种媒介听闻他的大名,并形塑对他的景仰——这就是世界建筑大师的奇特魅力吧。

回顾贝聿铭的一生,在人生的早期,他也不免颠沛:贝聿铭祖籍苏州,出生于广州,10岁时随家人搬到上海,18岁远赴重洋,此后一直在海外生活。他的身上,有那一代知识分子的共性,他们出生于殷实之家,但因为时代的因素,不免频繁流动;虽家境优渥,但他们不放弃学习,始终追求进步,最终成就自己。

贝聿铭成为中国人的一个符号,当然是因为他的天才与作品,但这天才的背后,还有着更多的坚持。

年轻时,父亲希望他学金融,但他却对建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坚持赴美学了建筑。  

▲图片来自新京报。

后来设计卢浮宫玻璃金字塔时,面对旁人的批评与嘲讽,他坚持自己的想法,“人应该坚持,不应该随便放弃自己的原则。当然可以有很多种坚持的方式,很多说服对方的方式。但那并不是说,我的坚持和要求会打折扣,我和我的建筑都像竹子,再大的风雨,也只是弯弯腰而已。”

退休之后,85岁高龄之时,他不辞劳苦回老家苏州设计苏州博物馆。为了找到色泽和材质都符合贝聿铭要求的石头,贝聿铭曾六上山东,去过福建,也到过广东,最后在山东泰山余脉找到120多吨大石头。 

 所以,大师之大,绝不在于其超出常人的天才,也一定有着自己的坚守与独特方法论。我们缅怀大师,不只是向那些“会说话”的建筑致敬,更应该向他的这些优秀品质致意。 

□ 王言虎(媒体人)

编辑 陈静  校对 危卓

相关专题

建筑大师贝聿铭离去 他为世间留下多少传奇

相关推荐
国台国标·2020年酿造上市,持续9年打造真实年份酒赛道标杆
消费
大戏看北京文艺资讯丨音乐剧《速记员》以笔为剑破困局
娱乐
修女:中世纪的实力女性
新京号
大戏看北京4月文艺资讯丨《长城》音乐会以旋律传递精神
娱乐
暖心融冬|北大温暖背后的坚守者
新京号
大戏看北京3月17-23日文艺资讯丨话剧《赵氏孤儿》诉说命运
娱乐
大戏看北京3月文艺资讯丨音乐剧《理想之城》书写奋斗
娱乐
修女:中世纪的实力女性
新京号
感动社区人物致敬礼直击:平凡者的“微力量”亦有不平凡之处
时事
学者的道场:四壁图书中有我——《坐拥书城》和《第一等好事》读后杂感
新京号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