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快讯(记者戴轩)作为国际贸易合作的敲门砖,标准是否互联互通,是我国产品技术能否“走出去”的第一重门槛。今天(12月22日),国家标准委发布《标准联通共建“一带一路”行动计划(2018—2020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推动5G、中医药等标准互联互通。该计划由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国家标准委、发改委等有关部委联合制定。
根据《行动计划》,到2020年,中国标准与国际和各国标准体系兼容水平将得到提高,基本实现全面建成与“一带一路”沿线重点国家畅通的标准化合作机制。扩大标准互认领域,共同制定国际标准不少于100项,翻译制定中国标准外文版不少于1000项,开展重点标准关键技术指标分析达到2000项。并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标准,加速中国标准海外应用。
标准的互联互通到底意味着什么?国家标准委国际合作部副主任郭晨光介绍,标准是贸易的通行证和敲门砖,是贸易的基础语言。如果能在同样的标准平台上对话,有利于降低贸易成本、提高质量安全,反之贸易则将受到阻碍。
“产品要进入其他国家市场,必须经过标准这一道门槛,到了对方国家,商品检验、通关还要重复检测论证,通关与进入市场的时间都要增加。”郭晨光说,大企业有生产各类不同标准产品的条件,但成本依然不小。而不理解政策法规的中小型企业,听说海外市场缺乏某种产品,就可能按照我国的标准迅速生产,最后却发现不符合对方标准,产品“走不出去”,造成经济损失。最好的情况是有国际标准,双方合作无碍,如果没有,我国的国家标准能被对方接受、达到互联互通,也会让贸易更加便利。
深化基础设施标准化合作是《行动计划》的重点任务之一。在能源基础设施方面,开展沿线国家油气管道标准分析研究,加强与俄罗斯、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国家在传统火电、水电、新能源、特高压、智能电网等能源领域国际标准化合作,促进国家和地区间能源资源优化配置。在信息基础设施方面,推动中国5G、智慧城市等国家标准在沿线国家应用实施。
此外,中医药标准也被纳入重点任务。未来三年,将推动中医药国际标准制修订合作,加快药材、药产品、医疗器械等方面国际标准研制,完善中医药国际标准体系。加快在海外推广中医药标准,推动中医疾病诊断、治疗方法、质量控制等技术,以及中药材种子(种苗)、道地药材、中药材(植物药)新品种评价、中医技术操作规范标准走进沿线国家。
随着“一带一路”的发展,“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在国际交往过程中,生产、验收、环境保护、劳工保护、女性权益等各方面,都绕不过标准的门槛。郭晨光介绍,较早开展国际贸易的领域如轻工、纺织、玩具、家电等,标准兼容性交强,而新产品和涉及方方面面的工程项目承包,则起步较晚。
相比过去三年,新计划发展或强化了服务业、金融、中医药、跨境电子商务、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纳米技术、量子计算机、大数据、云计算、智慧城市建设等领域标准化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