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视觉中国
(上接D01版)
供需失衡正是致使国内邮轮市场乱象的重要原因。包船模式也随着供给量的增大,由过去的盈利法宝变成了烫手山芋。
专家认为,目前中国母港出发的邮轮总数、艘次和人次仍在迅速增加,这种势头预计将在2017年冬季或者2018年出现反转。
业务收紧,邮轮市场上限端倪初现
低价出售舱位对邮轮品牌形象和价格体系影响不可忽视,但各方势力纷纷进驻国内邮轮市场,随之引发的供需失衡正是致使国内邮轮市场乱象的重要原因。包船模式也随着供给量的增大,由过去的盈利法宝变成了烫手山芋。随着主要邮轮公司收紧中国业务,国内邮轮市场上限已现端倪。
“目前这种情况是供过于求造成的。大家普遍看好邮轮旅游,过去好的时候,包船能挣钱,但现在进入市场的供应商太多了,而实际消费需求并没有想象中发展得那么快。”中国未来研究会旅游分会副会长刘思敏表示,加之日韩线向来是邮轮旅游主力,目前韩国游遇冷,进一步加剧了供应商与邮轮公司的矛盾。
中国邮轮市场发展速度有目共睹。2014年中国邮轮市场母港邮轮仅8艘,2016年时这一数字便已达到18艘,其中10万-16万吨及以上的邮轮共计8艘,占据近半邮轮总数,大型化趋势显著,载客量在2000-4000人的邮轮成为主力。2015年时携程更曾预测,2016年国内母港港口运力将实现超过80%的上涨。
然而2016年邮轮市场的实际表现却被业内人士直呼“赔惨了”。在各企业快速圈地的同时,2015年国内邮轮市场渗透率却只有0.05%,同期法国的邮轮市场渗透率是中国的10倍,美国则达到了73倍。尽管这意味着中国邮轮市场的巨大潜力,但另一方面也意味着企业将付出高昂的代价进行市场培育,邮轮企业是否愿意买账便打上问号。
预计明年邮轮供给量降幅可达13.3%
“这些邮轮投入中国市场后不能马上撤出,代理商不亏就是邮轮亏。所以在博弈时,邮轮就要定一个规则,如果代理商打破了就惩罚。”刘思敏表示。但事实上,在二者博弈间,旅行社方面并没有想象中的强势。有旅行社负责人表示,在与邮轮公司签订合同时,邮轮公司免责的内容甚至会占到合同的百分之八九十。
今年4月,公主邮轮旗下蓝宝石公主号离开中国,而盛世公主号也宣布在2018-2019年间将暂别中国母港。9月,皇家加勒比旗下海洋神话号也正式离开中国市场。2016年,以深圳蛇口太子湾为邮轮母港、推出了8条航线的银海邮轮“银影号”,在2018年的航线安排中,也不见从中国内地出发、回归的产品。邮轮专家寿晓渊指出,目前中国母港出发的邮轮总数、艘次和人次仍在迅速增加,这种势头预计将在2017年冬季或者2018年出现反转。据一组被广泛引用的数据显示,2018年主要邮轮公司都将减少在中国市场的业务,市场容量将会下降,降幅达到13.3%。
拓展分销渠道有望改变包船模式
在供需失衡和包船模式等因素影响下,本应属于高端旅游产品的邮轮旅游,其定位和品牌形象正在价格战中受到波及。在业内人士看来,为解决国内邮轮市场怪象需要双管齐下,一是减少供给,二是改变包船模式。
“减量有两个办法,一是整条船都离开中国,二是减少在中国的停留时间。”寿晓渊表示,“三家最早进入中国的邮轮公司都在减量,但是新的邮轮公司还在进来。明年市场会不会减量,还是拭目以待。”在减量同时,邮轮还需要思考如何吸引散客,这对提升其盈利能力意义重大。据比达咨询数据显示,2017年上半年中国在线邮轮用户以一、二线城市的中老年用户为主,家庭游占比43.2%,中老年团游以24.5%的占比位列第二。在影响用户选择邮轮产品的因素上,价格以58.3%的比重成为首要因素。
“旅行社针对的是经济型的客户和团队客户,但是散客比团队游客的人均消费能力要好很多,对邮轮品牌和产品的推广也会更有价值。为了要提升上船后的消费力,邮轮应该倾向于吸引更多散客。”中国旅游研究院副研究员杨彦锋表示,“邮轮上的二次消费占据营收的比重非常大,低价团队的游客很难发挥出消费实力。”
对于诟病已久的包船模式,目前业内也在努力寻求破局之法,尤其是在国内市场偏爱大型邮轮的背景下,拓展分销渠道成为当务之急。包船、切舱、半包、零售等多种模式,可以更有效地分摊风险。据了解,从去年开始,众信旅游集团就不再包船,以散客售卖的方式销售邮轮产品。
但有分析指出,目前国内市场以海外邮轮品牌为主力军,缺乏本地渠道建设,获取散客的成本居高不下。包船模式一方面在转嫁邮轮公司风险的同时,也可以为包船商占据更多市场份额、调配资源。因此杨彦锋也表示,包船模式仍然会是主流。
“供给量和包船模式会在今年和明年发生明显的变化。”寿晓渊表示,“包船模式会造成整个消费准则的更改,最后损失由代理商和邮轮公司来承担,对整个邮轮业的发展是不健康的。”
■ 邮轮短板
过于依赖“目的地”缺乏邮轮深度体验
不能否认的是,目前中国邮轮市场远不能说“成熟”。在改进供给量和包船模式的同时,邮轮产品本身的问题也无法忽视。在邮轮公司改进产品的同时,更需要的是游客与企业的合力。
长期以来,国内邮轮对目的地的过于依赖,令邮轮深度体验缺乏。游客往往以邮轮旅游为交通工具,而非旅游的过程。《2017中国邮轮产业发展报告》指出,在日韩邮轮旅游中,不少游客将邮轮旅游的目的变为了购物旅行,中国游客目前依然把“目的地”的重要性看得大于“邮轮”。2015年MERS令邮轮业遭受重创,两年后韩国游遇冷令日韩线陷入尴尬境地,可以看出这一旅游模式在近两年间并没有太大变化。
“邮轮游的体验太过倚重于目的地,而非邮轮本身的体验。没有坐过邮轮的游客,当然就是满足一个好奇心。体验过了之后,与酒店有多大区别呢?而且邮轮还受制于天气。”刘思敏表示,“目前中国市场是不成熟的,本身邮轮旅游是一个高档产品,一是消费高,二是对时间的要求高。国内这些航线也就是尝个鲜,欧美的航线都是半个月以上的。邮轮本身可以去很多地方,但中国游客没有时间,航线就变短了,就肤浅了。”
日韩线受到欢迎也与这一因素息息相关。据杨彦锋介绍,日韩线优势在于景点集中、航程比较短、购物比较发达,但在经营时限上比不过东南亚线。因此现在很多邮轮公司是夏季做东北亚,冬季做东南亚。
然而,不论是东北亚还是东南亚,过剩问题依然存在。尤其是在东南亚,由于该地为最受中国游客喜爱的出境游目的地之一,邮轮产品还面对着来自这一势力的竞争。“目前旅游市场上还有价格问题。如果东南亚邮轮航线价格高的话,消费者不如选择东南亚海岛游了。因为东南亚旅游产品价格比较低,因此对于邮轮企业而言,最大的竞争对手不是同类邮轮,反而是东南亚的海岛游。”刘思敏表示。
对于诟病已久的包船模式,目前业内也在努力寻求破局之法,尤其是在国内市场偏爱大型邮轮的背景下,拓展分销渠道成为当务之急。包船、切舱、半包、零售等多种模式,可以更有效地分摊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