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观察家
从和消费者最为接近的物价基本面来看,前期的稳增长各项措施已经取得了相当的成果。
国家统计局今天发布的2017年9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数据显示,CPI同比上涨1.6%,环比上涨0.5%。总体来看,同比涨幅回落,环比涨幅略有扩大。而从1-9月平均来看,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去年同期上涨1.5%。
CPI指数1.6%,这已经是连续8个月以来,通胀水平维持在2%以下。这也意味着今年以来物价一直处于较为平稳的状态。
一般来说,居民消费价格水平的变动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通胀的程度。一般市场经济国家认为CPI增长率在2%-3%属于可接受的范围;而位于1%-2%则表明通胀压力并不大,物价上涨的幅度也相对较小,市场环境相对健康。
另一方面,伴随着物价涨幅的趋缓,随着各地楼市新政的不断出台,房价涨幅也开始趋缓。此外,从货币数据来看,9月社融、信贷增长再度超预期,M2同比也随着非银存款的恢复而有所回升,反映金融对实体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强。
可以说,从和消费者最为接近的物价基本面来看,前期的稳增长各项措施已经取得了相当的成果。近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一次演讲中更是预估,今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动能有所回升,上半年GDP增速达6.9%,下半年有望实现7%。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需要看到的是,“高PPI、低CPI”的情况继续存在。在供给端,以瓦楞纸、内存条等为代表的原材料涨价正在不断影响着工业企业的生产成本。
今年以来,PPI一直处于上行态势。9月PPI环比1.0%再次超出市场预期,刷新年内新高,其中采掘业涨2.0%,原材料业涨1.9%,加工工业涨1%,生活资料涨0.1%,推动PPI同比升至6.9%。尽管时间上存在滞后性,但来自上游的生产成本上升,迟早会反馈到下游的物价数据上来。
因此,我们不能单纯只看过去一段时期的CPI数据就简单做出判断,做好预期管理同样重要。从供应链的上游来看,未来需要进一步推进供给侧改革、进一步推动去杠杆。
除此之外,金融层面的定价错位、地方财政的风控约束等多个层面也有待改革的不断深化推进。总之,即使总体形势平稳趋稳,未来如何综合施策,补短板、去杠杆、警惕并防控影子银行、房地产市场泡沫等风险,依然不能懈怠。
而目前的终端市场呈现的价格稳定、总体形势平稳趋好的环境,恰恰给予下一步深化改革攻坚提供了一个继续冲高的缓冲垫和关键历史窗口。
从明年乃至今后更长一个时期来看,今年持续处于平稳较低的物价“1时代”,应该都是一个历史低点。在这一窗口期,我们更需要未雨绸缪,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进一步推动和深化改革,充分利用好低物价、稳增长的有利时机,为未来宏观调控留出更多的可操作空间。
□边际(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