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7月11日,八宝山殡仪馆,考古文博界送别故宫老院长张忠培先生。新京报记者 浦峰 摄
新京报快讯(见习记者 倪伟)今天上午,中国著名考古学家、故宫博物院原院长、故宫研究院名誉院长、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张忠培先生遗体告别仪式在八宝山殡仪馆东礼堂举行。
上千名考古界、文博界人士从全国各地赶来,冒着酷暑,在《送别》的音乐中向这位考古学界巨擘告别。
“张先生完整保护了故宫,他认为故宫不应该支离破碎,让占用故宫的各单位陆续都搬出去了。”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说,“张先生对‘学术故宫’的建设也打下了很好的底子,一直到临终前都在关心故宫人才培养和学术建设。比如故宫的考古研究所,就是在张先生的倡导下成立的,由此开始了宫廷考古,取得了很多新的发现。”
张忠培于7月5日9时40分因病在北京去世,享年83岁。张忠培1952年考入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考古专业,1972年创办吉林大学考古专业并于之后组建考古学系,1987年调任故宫博物院院长,2008年担任中国考古学会第五届理事会理事长。
张忠培弟子、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高蒙河于上世纪70年代进入吉林大学考古学专业学习,跟随张忠培40年。“张先生一辈子都奉献给了考古,自己没什么爱好,我们跟他聊天,不到十分钟,他的话题肯定会转到考古上来。”高蒙河说,张先生的逝世是考古界的重大损失。
高蒙河7月5日原计划向张忠培交“两份作业”,一份是为张忠培三卷考古学新书写的推荐说明,另一份是浙江良渚博物院陈列改造项目的展陈大纲。不料,刚完成“作业”,高蒙河就接到噩耗。
高蒙河介绍,张忠培晚年精心编纂的三卷著作《中国考古学•走自己的路》《中国考古学•说出自己的话》《中国考古学:尽到自己的心》已经完成,即将付梓。这三卷著作评析了近百年中国考古学史中的典型事件、代表人物及其发现成果和创新成果,足以体现中国考古学一百年来思想精髓,“编完这三本书,可以说,张先生没有遗憾了。”
自1958年以来,张忠培先后在陕西、吉林、黑龙江、河南、山西、湖北及内蒙古等地主持大规模的考古研究工作,开创了史前仰韶时期新石器时代的考古研究,发表论著200多篇(部)。他提出的谱系论、国家论、文化论“三论”,代表了中国考古学前进的主要方向。担任故宫博物院院长期间,张忠培制定了完整地保护紫禁城及紫禁城文物完整体系的原则,狠抓文物保护工作,为日后紫禁城的完整保护奠定了基础。
故宫博物院表示,张忠培的学术思想承前启后,见微知著,自成体系,汇为主流,基于考古学又超乎考古学,引领了中国考古学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