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京报快讯(记者沙璐)中国高校应对外国学生的入学资格进行审查,并进行考试或考核,录取由学校决定。 日前,教育部、公安部、外交部以部长令的方式联合发布了《学校招收和培养国际学生管理办法》。
《办法》规定,对于招生规模和程序,高等学校按照其办学条件和培养能力自主确定国际学生招生计划和专业,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国际学生招生简章由高校按照国家招生规定制定和公布,并按照简章规定的条件和程序招生。
教学方面,《办法》要求,国际学生应当按照高等学校的课程安排和教学计划参加课程学习,并按照规定参加相应的毕业考试或者考核。同时,高等学校应当设置国际学生辅导员岗位,了解国际学生的学习、生活需求,及时做好信息、咨询、文体活动等方面服务工作。
如果高等学校在国际学生招收和培养过程中出现违反国家规定和学校招生规定、在招生过程中牟利、违规颁发学位证书等情况,将被限制招收国际学生。
教育部有关负责人介绍,《办法》赋予高等学校更多自主权,充分调动高校在招生和教学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高等学校按照自主制定的招生条件和程序招收国际学生,通过考试或考核的方式自主决定是否录取。不过同时明确,高等学校只有在具备相应教学条件和培养能力的前提下,可自主招收国际学生。
今年2月份,清华大学招收国际学生取消笔试、采用申请-审核制一事引发争议,有人担心为外籍学生设置的入学门槛太低,对国内考生不公平。对此清华回应称“申请-审核”制是通行的本科国际学生选拔方式,这种做法扩大了优秀生源的申请范围,实际上增大了申请者的竞争难度。记者注意到,此前已有北京大学、厦门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采用申请审核制。
厦门大学考试研究中心主任刘海峰此前对新京报记者表示,国内高校招收国际学生政策存在一定差异,一些国际生源不足的学校为了提高国际学生比例标准往往会放低一点,学校生源好竞争激烈的高校可能要求就会提高。
数据显示,进入新世纪以来,全国在内地高校及中小学就读的外国留学人员规模不断扩大,数据显示,2016年,共有来自205个国家和地区的442773名各类外国留学人员在31个省份的829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其他教学机构中学习。
2010年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进一步扩大外国留学生规模。同年发布的《留学中国计划》提出,到2020年,全年在内地高校及中小学校就读的外国留学人员达到50万人次,其中接受高等学历教育的留学生达到15万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