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摔跤吧!爸爸》,不该是“逼子成龙”的样板
新京报 编辑 王晓琳
2017-05-12 02:30

  追本溯源

  这些成功的少数我们都知道,但是还有无数在父亲强管之下失败的孩子,人们可能并不知晓。

  近来,一部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收割了成吨好评,豆瓣评分达到9.2,简直可以视为神作了。

  影片根据真实故事改编,讲述了曾是印度国家摔跤冠军的辛格,因生活所迫放弃摔跤。他希望让儿子可以帮他完成梦想——赢得世界金牌,结果生了四个女儿,本以为梦想就此破碎,辛格却意外发现女儿身上的天赋。他决定高强度训练两个女儿,最终大女儿入围英联邦摔跤比赛并夺得冠军,实现了父亲的梦想。

  影片上映后,引发了一系列关于女权、体育等话题的议论,当然,还有教育。

  有人认为,正是父亲当初的坚持,对女儿严酷的训练,才有了女儿后来登顶冠军,父亲才是此片真正的英雄;也有人替女儿们抱不平,老爸逼女儿牺牲童年来完成自己未竟的梦,为什么不能给她们主动选择的权利而是强加自己的梦在她们身上?

  需要说明的是,影片中的女儿选择摔跤这条路,原因并非只来自父亲的压力,其间有相当复杂的背景。特别在一个重男轻女极其严重的社会里,女孩的人生选择非常狭窄,甚至在她出生之时就已经注定。在这种情况下,父亲带着女儿走一条险路,本身就可以被视为一种打破传统钳制的先锋之举。当然,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无奈之举。所以,对于影片中的父亲,我们不能用一个宽松社会的父亲的眼光去看待他。

  但是,抛开影片中特殊的文化背景,我们依然可以追问,在一个女孩具备自由选择的社会里,父母将自己的未竟之梦寄托到子女身上,真的合理吗?我想到了郎朗,和他的父亲。

  很长一段时间,郎朗都被认为是成功学的励志典型,而郎朗的父亲郎国任则被认为是虎爸的典型。和影片中的情节极其相似,郎国任也有自己的未竟之梦,他一直立志成为二胡演奏家,但因缘际会,耽误了入学年龄。而一旦发现儿子的音乐天赋之后,他立即下定决心让郎朗学琴,把自己没实现的理想实现出来。

  当然,郎朗成功了。可是,是不是每个父亲都能发现自己孩子身上独特的天赋?是不是每一种天赋最后都能长成参天大树?这些问题,恐怕不是所有父亲都能做出肯定回答的。这些成功的少数我们都知道,但是还有无数在父亲强管之下失败的孩子,人们可能并不知晓。

  我还想到了曾国藩和他的儿子。在曾国藩的时代,科举几乎是读书人唯一的出路。可是,当长子曾纪泽连着三次考科举不中,并向父亲提出不再走科举之路的时候,曾国藩同意了,他写信告诉曾纪泽,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事。曾纪泽在32岁的时候学英文,1881年,以外交官的身份代表清政府同沙俄谈判并且签订了《中俄伊犁条约》,收回了伊犁城,成为晚清著名的外交官。

  孔子说,“因材施教”,这是方法,也是目标。其实,不是每个父亲都是辛格,也不是每个子女都是曾纪泽,好的教育不是培养天才,而是天才可以在适合的教育中成长,或者说,是每一个受教育者都能遇到适合自己的教育。

  不论是父母的未竟之梦,还是子女的自我之梦,只有经过内心深处的省察,才能在心里扎根。或者说,不论是谁的梦想,如果没有经过省察,然后获得内心的授权,永远也长不出翅膀。

  □赵清源(媒体人)

相关推荐
《幼儿文学创作与出版》座谈:“男婴笔会”的幼儿文学创作之路
文化
梁贵柏与《双药记》:下一个“青蒿素”在哪里?
文化
北大同学小说首作,登上《人民文学》
新京号
百亿补贴下的灰产漩涡:华强北后封机、翻新机流入电商平台
科技
我的孩子就要在痛苦中死去,能否让他最后安宁
新京号
《阿包》:被辍学,被拐卖,但她不被命运压倒
文化
你是否有记录身边经历的习惯?| 从角落里走出的身边写作
文化
《生存的艺术》:致那些一心想要获得平静的人
文化
十几万陌生网友,帮忙破解亲人临终时留下的“天书”
新京号
“这个女的竟然会踢球”
新京号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