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项目要点:
1)雾霾天查阅PM2.5指数已经成为很多人的习惯,一款名为“在意空气”(原名“全国空气质量指数”)的应用从2011年起进入人们视野,目前拥有930万的装机量,高峰期周活跃用户达到80多万,日打开次数最高200万,成为提供空气质量信息领域的领跑者。
2)2016年10月,全国空气质量指数更名在意空气的背后,是将业务拓展到海外的野心。目前支持查询超过50个国家的空气质量。除空气质量指数外,还提供花粉数据。并支持接入净化器等智能硬件,与智能家居捆绑。
1月7日,“在意空气”(原名“全国空气质量指数”)联合创始人张斌发布了一条微博:收到某省环保局发来的“整改通知”红头文件,原因是其在意空气公布的PM2.5实际数值超过了环保部门数据的上限500。这条微博发布后,张斌的微博关注量、私信量猛增。
这样的关注度,在过去五年内,每每都会因为长时间严重雾霾天而发生。最早的一次,是在2011年12月,当时北京迎来一次严重雾霾,微博上姚晨、李开复等大V纷纷转发“全国空气质量指数”截图,为“全国空气质量指数”造就了第一次下载量高峰。人们记住了那个图标,黑头发、黄皮肤的口罩男。
当时的“全国空气指数”还只是两个技术男无意间的小练手。五年后,它改名了——“在意空气”,那个标志性的口罩男图标也换成了代表空气的符号。这次他们更在意空气,不仅是中国,眼光在全球。
创业契机:
无意间的小练手,却停不下来了
2011年,王均和张斌已在百度做了三年后台研发。为一家大公司的商业产品服务,已然不能满足他们,好玩、有趣的用户级产品是他们的下一个目标。
彼时,以iPhone4为代表的智能手机正在迅猛普及,随之而来的移动互联网技术浪潮让包括王均和张斌在内的技术开发者感到兴奋。
在一次吃饭时,王均与张斌翻微博发现美国大使馆发布了PM2.5的数据,很多网友都非常关注。他们觉得挺新鲜,如果有一款产品让用户随时能查询空气质量也一定很受欢迎,这个创业点子就这么在一次随意的饭局上定下来了。
没有任何App开发经验的两人组建了一个开发团队,全国空气质量指数就是第一个产品。最初,他们只是想要练练手,体验一下从开发、提交、审核的全过程。
跟寻找中国创客(ID:xjbmaker)聊到这款空气质量数据应用从谈话间的小点子变成一笔正经生意,王均笑了,“没想到,练着练着就停不下来了”。
初代版本是他们用了两周时间开发出来的,凭着稳定的数据、友好的界面、便捷的历史数据查询,加上较早进入市场,全国空气质量指数在一分钱推广费都没花的情况下得到一批种子用户,这其中就包括不少微博大V。
2011的12月的雾霾大爆发,大v纷纷截屏转发让产品意外得到了一次高强度曝光,不少人在李开复、潘石屹的微博下询问,“这是哪款软件?”
随后的一周内,“全国空气质量指数”增长了5万用户,还有大量用户反馈。那时他们的数据来源仅有美国大使馆。
装机量、用户量的快速增长,让他们有了将其作为一份事业的信心。前期无法实现盈利,他们就给别的公司做技术外包服务来养活这个App。这样的工作节奏持续了1年多。
“全国空气质量指数”被更多人知道是2013年1月。北京城,乃至华东、华南、东北多个城市笼罩在雾霾中,空气质量指数“爆表”,超过可被检测的500。
高速公路、机场不得不临时关停,部分学校、公司放假。全国空气质量指数在app store中的排名位达到中国地区免费应用下载排名第二、天气类应用的榜首。
(图片来源网络)
王均自称“我们就是写代码的”。却用技术牵动了数百万人的天气心情,甚至不用打开应用,瞄一眼图标上的红圈圈,400、500的数字就够你闹心一天的。
创业以来,他们一直在用极轻极简的方式运行,至今没有固定办公室,团队成员从2个人拓展到4个人。西直门附近的一家咖啡馆是他们的驻扎地。4年里,服务员换了好几拨。王均好一阵不去了,老员工还会问起来,“好久不见您了。”从早上9、10点坐到下午5、6点,谁也不知道他们在捣鼓什么。
市场:
风口已经过去,只做自己擅长的
过去五年里,合伙人张斌因为雾霾原因搬去了深圳,两人的团队变成了四人的公司。两个国家、三个城市、两种时间,四人在北京、深圳、澳大利亚开始了远程办公。
这几年,空气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也成了创业风口。环保部门公开数据降低了进入门槛,200多家公司涌入了其中。凭借着920多万的下载量,高峰期周活跃用户达到80多万,日打开次数最高200万,早期领跑的优势,“全国空气质量指数”成为了行业的优胜者。
而发展至今,四人团队都是写代码出身。没有推广,没有运营,全靠自然流量和口碑传播。姚晨、李开复、潘石屹都成了它的背书者。王均解释,“我们可没有钱给他们付广告费啊。”
2015年2月的最后一天,离开央视休整一年的柴静带着雾霾纪录片《穹顶之下》,重返人们的视野。在片中,一个空气质量指数截屏有短暂的亮相,那就是“全国空气质量指数”。
(图片来源:少数派)
对于运营推广,王均解释,一方面没有能力做,另一方面没有精力做。他们只做自己擅长的,将销售交给广告公司,宣传交给用户。他们把更多的时间用来保证数据更全、更新更快、bug捉得更快、用户体验更好。
最初,App的数据来源只有美使馆,随着全国PM2.5监测点越来越多,数据也越来越全。除了空气质量指数,还有 6 项污染物,PM2.5、PM10、二氧化硫、二氧化氮、臭氧、一氧化碳。
对于一款替代性高的产品来说,更新的快慢、功能的稳定性决定了用户的去留。很多空气质量App存在闪退、更新不及时、数据不完善等问题。王均团队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产品上,更新速度保证远远高于同行,第一时间发现技术bug,并及时解决。
本着一开始做面向用户的产品,相比数据的增长,他们更注重用户的体验,“我们不做,还有别人会做”。将空气质量指数直接标注在图标上,这样的做法明显会损害打开率,但他们还是坚持保留了这个功能。
不用打开App便查看指数的确方便了用户,但是以广告为盈利增长的互联网公司来说,可能就存在“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矛盾。
此外,随着用户的稳定,很多App都会面临用户增长的瓶颈,“全国空气质量指数”也不例外。并且众多手机、网站门户也开始提供相类似的查询功能。那为什么还要再下载一款本身就相对低频的应用去了解空气质量指数呢?
这都是创业以来,王均一直在面临的问题。
2013年,一位马来西亚的记者向王均咨询,马来西亚也有创业者想要做一款类似的App。王均半开玩笑地说,做点什么不好,我们已经做了两三年,有太多的积累,还是去相对蓝海的领域去开拓吧。
在他看来,风口已经过去了。所以,较早进入赛道的他们也在转型。
商业模式:
全球化、多语言、连接硬件
2016年10月,“全国空气质量指数”更名为“在意空气”。口罩男不见了,更换成一个A字形标志,这是来自古希腊四大元素中的空气符号。因为在调研中,他们发现海外用户看到口罩,第一联想是疾病,容易引起心理恐慌,而不是联想到空气质量。
改版后
改版前
更新的不仅是图标、名字、设计,还有他们准备进军海外市场的扩张版图,不仅提供国内的空气质量指数,还有海外50多个国家,7种语言以及中国、美国、英国、印度多种指数计算标准的切换。
除了空气质量指数、PM2.5 等指数,在海外市场,“在意空气”向海外公司、科研机构购买了花粉数据。在欧美等海外国家,有20%的人对花粉过敏,四月至九月份花粉盛行,急性过敏甚至会导致死亡。
很多用户不理解为什么加入 SO2、NO2、臭氧等数据。与雾霾相比,它们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呢?“在意空气”用更名在验证另一个事实:我们每时每刻呼吸的空气里,不仅有PM2.5,还有其他危害我们身体的污染物,它们无色无味,却萦绕在我们周围。
而提高公众意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王均解释,“我们要是不显示这些,不理解的人会更多”。
在新版的“在意空气”中,用户发现还可以绑定飞利浦智能空气净化器,实时查询家中空气质量,并且对净化器进行远程控制。
除了弹出广告,这也是王均团队开始实现新的商业化探索,为智能硬件的接入提供技术开发。宝马中国、丰田中国也与他们合作,将空气质量数据接入车载系统内。
改版后,历史数据查询等功能被删掉了,新版app遭到了一些用户的质疑。团队邮箱里挤满了几千封的用户邮件。只是偶尔看看用户评论的王均,每一封邮件都会打开看。
用户呼声比较高的功能正在逐步添加回 app, Android 版已经把历史记录查询加回去了,iOS 版也会很快完善相关功能。
庞大的用户量吸引了广告商的橄榄枝。目前,在意空气90%的盈利来自广告。未来,智能硬件与App的绑定以及大数据的服务将成为“在意空气”新的赢利点。
发展了五年,这是一家没有融资的互联网公司。王均表示,虽然目前有稳定的现金流,但是对于一个发展了五年的互联网公司来说,却是微不足道。
有一些空气净化行业厂商找到他们,希望能投资或者收购,将他们改造,为自己所用。但是团队拒绝了,原因是不能因为资本的介入改变了“在意空气”的中立性,而把自己毁了。
“不想为了钱而找钱,如果能找到对我们发展有帮助,而且不干涉我们运营的投资机构,我们还是欢迎的”,王均说。
记者/曹忆蕾 编辑/张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