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凤姐”再受追捧,人们是怎么想的
新京报 记者 唐映红 编辑 王晓琳
2017-01-13 03:30


新京报插图/许英剑

  心理嘀咕

  人们追捧“凤姐”,与其说是对罗玉凤这个人的肯定和赞誉,毋宁说是透过肯定和赞誉罗玉凤的文章来对自己未来生活寄予的一种希望。

  1月11日,网络传说中的“小单身节”,“凤姐”罗玉凤在自己的公号上发布了一篇名为《求祝福,求鼓励》的文章,迅即成为爆款文,不仅短时间内就超过100000+,而且赞赏人数接近2万。

  在这篇文章中,罗玉凤并没有用修辞和词藻来熬制鸡汤,而是平实地讲述了自己的成长和奋斗史。但是,就是这么一篇流水账式的个人小传记,竟然成为一篇爆款文。

  从现象上看,罗玉凤能够得到这么多网友的关注与她早年“成名”不无关系。曾经的“凤姐”在国内因为一系列雷人的话语而成为众人奚落的“网红”,其貌不扬,学历普通的她自称“9岁起博览群书,20岁达到顶峰,智商前300年后300年无人能及”;主要研读经济类和《知音》、《故事会》等人文社科类书籍;并在上海公开征婚要求对方“必须为伦敦或哈佛大学硕士毕业生,必须博士生连读,中途无跳级,不留级,不转校”等等。

  因为她近乎癫狂的雷人话语,社会心理学者韦志中教授公开认为“凤姐”是典型的病态型自恋人格,属于过分夸大自己的亚型。

  大约一年半以前,某网媒新闻客户端邀请移居美国的罗玉凤担任签约主笔,在社会上引起一片哗然。经过一年多的笔耕不辍,从网媒客户端到自己公号,她通过文章呈现出了另一个崭新的,令人刮目相看的罗玉凤。特别是近半年的公号文章,无论是心态、文笔、三观、学识都非等闲之辈所能撰写出来。

  当然,在罗玉凤的个案里面,导致她出国前后有着判若两人的逆转反差的原因可能有很多,包括许多特异性的因素夹杂其间,很难简单地比较得出她所生活过的中美两国的社会差距来。但是,大多数网友、读者却难免从众人奚落的“凤姐”转型为写手罗玉凤,而且写得还不错的现象中,将自己的期望以及未竟的梦想投射在里面。

  平心而论,国内比罗玉凤文章写得好的作者比比皆是,但没有谁能像她那样距离读者如此之近。当年网友们奚落自大、狂妄的“凤姐”,体验到一种从智力到道德的“优越感”;而现在阅读罗玉凤的文章,又体验到另一种从智力到道德的“碾压感”。

  传统社会的意识形态里,“鸡窝里飞出金凤凰”寄托了人们追求梦想的希冀,而曾经的“凤姐”到如今的罗玉凤,恰好就符合了“鸡窝里飞出的金凤凰”的原型,她俨然就是这样的榜样。

  对于许多置身在社会中低阶层的普通网友、读者来说,“凤姐”能做到,那么自己也可能做到。至少,罗玉凤用自己的现身说法践证了“贫贱也能移”,每个人凭借自己的努力都有可能,至少有希望让自己“乌鸡变凤凰”。

  或者,换句话说,人们追捧“凤姐”,与其说是对罗玉凤这个人的肯定和赞誉,毋宁说是透过肯定和赞誉罗玉凤的文章来对自己未来生活寄予的一种希望,一种超越雾霾,超越困乏的希望。

  □唐映红(心理学学者)

相关推荐
西方包袋演变史
新京号
“咱奶想演就演吧”:为什么很多年轻人喜欢刘晓庆?
文化
春节,一部分人选择“走南闯北”
新京号
年轻人加入“淘金”大军:“小而美”走俏,换新父母老首饰
财经
支棱时刻:精神锚点建造指南|2025北京图书市集沙龙预告②
文化
广西高端局!宾阳炮龙节,凭什么能成为“全球最燃节庆”?
新京号
广东潮汕,为何是中国民俗保留最好地区?
新京号
“新春战袍”新中式服饰:商家“狠加单”,老板上阵缝纫
财经
太好了,是哪吒3.0,我们有救了!
文化
刁钻“老白”也认可《十日终焉》!番茄巅峰榜“引领网文新圈层”
文化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