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外交部:20个使领馆试点“领保联络员”
新京报 记者 王硕 编辑 王晓琳
2016-11-24 02:30

  中国公民海外遇险时,“领保联络员”可及时查看情况;首批27人回国参加培训

  新京报讯 (记者王硕)中国公民在海外遇险,如何在第一时间提供帮助?昨日,来自23个国家的27名华人华侨来到中国接受外交部组织的“领保联络员”培训。外交部领事保护中心常务副主任杨舒表示,目前,外交部已经在20个国家的中国使领馆启动“领保联络员”制度试点,年底将正式推出。

  杨舒表示,中国公民几乎遍布全世界各个大中城市,甚至有的乡村、乡镇都有,而使领馆机构和人员都是有限的,因此需要充分利用民间渠道。中国公民在海外遇险时,有时使领馆工作人员无法第一时间到达,就可以请联络员先去看看情况。

  杨舒表示,使领馆聘请“领保联络员”,近些年来部分使领馆已开始尝试,比如越南胡志明市使领馆已做了多年。他透露,今年初,外交部选择了中国在20个国家的使领馆作为试点,年底前将正式建立领保联络员制度。

  据介绍,领保联络员主要由当地的华人华侨组成,不是使领馆正式工作人员,而是类似志愿者,为中国公民提供服务。杨舒表示,领保联络员制度建立后,将进一步明确该如何挑选联络员,联络员到底要做哪些事情,有什么职责,能给予什么支持等。

  据介绍,此次“领保联络员”培训为期11天,培训内容包括领事保护工作和中国外交情况的介绍,此外还聘请法律专家介绍与领保相关的法律问题。“接下来,还会有安保、急救方面的培训。”杨舒表示,总之,在协助使领馆做领事保护中需要用到的技能、掌握的知识,都会介绍给联络员。

  ■ 释疑

  国外“惹事儿”使领馆会否帮解脱?

  北京市外办巡视员殷飞说, 领事保护工作有几个原则,第一个原则就是国籍原则,对中国来讲,首先是中国公民,如果加入他国国籍,就不再提供保护;第二是自愿原则,遇到问题,需要在本人自愿的情况下,才向其提供帮助,如果对方不愿意,那么领保机构也无能为力;另外还有一个原则就是合法、有限原则。

  殷飞说,中国公民在国外发生危险、遇到困难时,政府有责任提供帮助,但这种帮助不是无限的,应该遵循合法、有限的原则。比如说,有些旅游者到国外旅游,在国外的博物馆不听劝阻,乱碰乱动,不小心把人家文物打碎了。在这种情况下,领事保护能提供的帮助就是,第一向外国政府交涉,要求人道的对待当事人,保护其必要的诉讼权利,比如聘请律师,联系家属,提供翻译服务。“但是我们的政府、使领馆,不能超越法律”,殷飞说,“不能说,你犯了法,我们保护你免受法律的处罚,该赔款时政府也不能替你赔款,只能协助你”。 新京报记者 王硕

相关推荐
驻哥德堡总领馆提醒领区中国公民谨防电信网络诈骗
时事
中国驻泰使馆提醒在泰同胞防范余震发生及系列次生灾害
第一看点
一名中国公民在菲律宾遭绑架遇害 中使馆回应
第一看点
外交部针对网赌电诈再发声:正同泰国、缅甸等国积极开展合作
第一看点
王星案之后,打击妙瓦底电诈进展如何?透过时间线看最新情况
第一看点
菲律宾发生多起涉中国公民的持枪抢劫等案件 中使馆发布提醒
第一看点
今年已有数名中国同胞因参与高风险运动出现意外 驻泰使馆发布提醒
第一看点
伦敦等地砸车盗窃、持刀行凶等案件频发 中领馆发布提醒
第一看点
九条促进外贸稳定增长措施发布,5部门负责人现场解读
时事
五部门权威回应,速看→
新京号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