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刚,贵州省委常委、贵阳市委书记。他也是国家大数据(贵州)综合试验区建设领导小组副组长,2014年以来,贵州在大数据领域全力引导,形成数据集群。新京报记者 侯少卿 摄
贵州省委常委、贵阳市委书记陈刚表示,贵阳市政府做了一个“数据铁笼”,比如用数据把警察执法全程记录,执法过程中有不公正、违反程序行为都记录下来,对自由裁量权进行规范和约束,监督权力,让权力不能任性。
大数据落地:可高大上 可接地气
新京报:过去一年多,贵阳市大数据产业取得了哪些进步?
陈刚:我们把大数据分成两类产业,一类是贵州有优势,接地气的产业,一类是高大上的领域。两类产业发展得都很快。
第一类,去年贵阳呼叫中心席位数达到了10万席,增加了16万人就业,帮助贵州老百姓解决了就业;也有一批数据中心在贵阳开始建设数据中心;还有电子商务发展,这对我们贵州来说,是把农民的有机农副产品放到网上销售,拓宽了销售渠道。
第二类是在高大上领域,贵阳大数据交易所投入运营一年了,去年一年的交易额超过1亿元人民币,大家对大数据交易也从过去的不认知,到了现在认知的范围。
新京报:现在贵阳市大数据产业,已融入到了民生之中?
陈刚:对。举个例子,我们培育了一家名叫货车帮的企业,已帮助200多万货车司机寻找货源,现在每天成交的货运交易额超过100亿,每天发布的信息超过500万条,有200多万货运司机进行信息匹配。去年一年,货车帮给司机减少了500亿元的燃油空驶费。
新京报:对于企业,大数据技术能够让它们获得哪些支持?
陈刚:贵阳现在也有一批大数据企业,帮助银行做中小企业的贷款服务。我们都知道中小企业贷款难,主要是没有资产可以抵押也没人给他们担保,但这些企业经营表现其实很好。我们就通过大数据,帮助企业对风险和资信征信行为进行更精准的画线,帮助银行更好地解决企业征信的数据。
建“数据铁笼” 监督权力
新京报:在政府事务管理和城市管理方面,贵阳利用大数据技术,做了哪些探索?
陈刚:现在有一些企业在帮我们做政府管理。比如有家公司,在帮法院系统做判案的大数据。如果法官判案偏离大数据预估值,就要对判案结果作出分析和说明。这样一方面能让法官在判案过程中有记录、有监督;另一方面也让涉案的当事人在了解案情情况下,对判决有个预估。
新京报:政府使用大数据方面,是不是有一些制度限制需要突破?
陈刚:事实上大数据的价值,在于能够找到不同数据的关联关系。就像大家熟知的啤酒和尿布的故事,这两个不相干的事情之间有关联。其中关键在于多部门数据共享,我们现在遇到比较大的弊端,就是数据烟囱的问题,数据之间不沟通,存在数字壁垒。这是因为企业想更多地拥有数据,而不是共享数据;政府部门也想把控着数据,不开放,因为开放意味着风险。
新京报:大数据在监督政府权力运行方面,发挥了哪些作用?
陈刚:贵阳市政府做了一个“数据铁笼”,用数据管住权力。比如我们用数据把警察执法全程记录,执法过程中有不公正、违反程序行为都记录下来,对自由裁量权进行规范和约束,监督权力,让权力不能任性。
推进过程中也有阻力,但是我们强力推动,现在贵阳有40个部门在运用数据铁笼工具。
数据不在于多大 在于发现价值
新京报:大数据是不是也会遇到数据安全的问题?
陈刚:社会比较关注的是,大数据信息被非法泄露和买卖造成老百姓的隐私安全,对此,政府、社会各界和民间都有呼吁。
贵阳在大数据是严格控制底层数据不能被利用,身份证、住址、银行账号等信息不能在大数据平台上运行,要用也一定要过滤掉个人信息和敏感信息后,再把信息用于社会治理,这是底线。
新京报:下一步大数据的发展方向在哪里?
陈刚:下一阶段不管是城市还是乡镇,运用时不在于数据多大,而在于发现数据的价值,让社会可以共享价值,这是大数据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网事2016
1 今年你做的最重要的、和互联网有关的事情是什么?
陈刚:我前段时间去硅谷做了深度了解,看到了硅谷创新活力的同时,也看到中国互联网发展的新机遇。
2 你有何收获?
陈刚:比如硅谷有自动驾驶汽车,在遇到交通事故时会发生警察不知把罚单开给谁的问题:不应该给乘客,也没有司机,厂家也只管生产。这种新技术应用场景没有支撑它的社会系统。而中国政府拥有较多的政府资源,可以形成更多的新技术应用场景,这也是中国互联网发展的新方向。
3 你认为2016年改变互联网生活最大的事情是什么?
陈刚:原来大家认为互联网最重要,现在大家认识到大数据是互联网最有价值的东西。
新京报记者 黄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