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18日上午,有人在微博晒出一组名为《宝宝别哭》的电影剧本以及开机合影照。
什么?王宝强的眼泪还在飞,这边已经有人把人家的伤心事拿过来拍电影了?
对于这部影片的拍摄,绝大部分网友们和业内人士的反应是一致排斥,拿别人的痛苦当做噱头去赚钱,无节操,无底线,简直辣眼睛。
从网络上的照片和流传出的疑似当事人朋友圈来看,这又是一部蹭热点事件的网络大电影。
这几年,蹭热点和蹭IP的网络大电影已经没了底线,但我们万万没想到,连“宝宝别哭”这样的事件也要来蹭,这几乎已经突破了群众认知底线了?
想问问剧组,你们难道没看到人民群众那股要吊死马蓉的斗志嘛?
不过,秉着专业主义原则,我们还是对这部注定要被网友骂死的网络大电影进行了深度挖掘。万一,人家也是一部严肃深度三观正的电影呢?
在看到剧本全文之后,我发现,我还是太善良了。
“宝宝别哭”都拍了什么
这样一部人神共愤的网络大电影都拍了些什么?寻找中国创客记者拿到的完整版剧本共7000多字,四个主人公分别叫“宝宝”、“蓉”、“哲”、“慧”。
嗯,文艺工作者还是很实事求是的(虽然也可能是时间太赶来不及化名)
剧本的故事梗概是这样的:哲和蓉原本是一对恋人,后来蓉贪图富贵,结识并嫁给了宝宝,但没想到,哲也阴差阳错当上了宝宝的经纪人,恋人重逢,旧情复燃,滚滚床单blabla。然而,宝宝和哲的妻子慧一起在酒店捉奸,情急之下,宝宝打了哲一拳,随后就接受律师的建议冻结财产发布离婚声明....
这里我要澄清一下,对不起,我们没有偷懒去复制粘贴大家的朋友圈,这真的是剧本大纲。
而搞基和床戏这两大网剧神器,自然也不能少,只不过,画风有些清奇:
宝宝的眼睛却亮了....亮了.....亮了.......面对一个婀娜多姿疑似Gay的宋哲,宝宝的眼睛亮了......
请问这样的设定是想暗示什么!!!
至于偷情场面,本着严肃认真的公号风格,我们只能截图给大家看:
正行苟合之事......我们...我们...确实没有拿盗版小黄书忽悠大家。
不过,剧本还是有良心的,毕竟在匆匆上线的情况下,即使这样,编剧还非常“有心”的设置了两个结局供选择:
第一个结局:宝宝冻结账户后给孩子做了亲子鉴定发现孩子不是自己的,去找哲之后发现哲和慧在家相亲相爱。
另一个结局:蓉和哲被踢出了公司股东,因为财产问题不欢而散,蓉人财两失,孩子也被宝妈带走,再去找哲重归于好时发现哲跟慧重归于好,哲只是为了报复之前蓉和他分手的举动。
好了,这两个结局之所以没有定下来,我想,肯定是因为现实中宝宝离婚大戏还没演完。现实没结束,电影可怎么抄啊?
是谁拍了这部无节操的网络大电影?
一张网络截图显示,此片导演为李博华,曾执导《伦敦爱情故事》、《唐人街传奇》、《魔幻伦敦》等。
嗯,这些电影我们在时光网和豆瓣上都没有查到。
我们好奇的翻了翻这部电影的导演李博华的资料,然后被惊呆了:这居然还是一名在世界上为国争光的华人导演???
李导的介绍上,白字黑字的写着旅英华人导演。仔细看了看,哦,原来是留学英国。
留学英国就敢说是旅英华人导演?原来这才是装逼利器,比如我们的留学生以后请更改个人简介说,旅英华人学者。
而执行导演赵锦波,在豆瓣和时光网,一部作品都没有,同上者,留学日本就是旅日导演吗?
由于亮点太多,我决定直接放上来: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弟子呢,你们以后请不要再用“一名演员的自我修养”来装逼了,请改用“体验派戏剧理念”。
在自己的微博里,他对自己有这样一段直白的介绍。
寻找中国创客(微信公众号ID:xjbmaker)记者随即联系到李博华导演,而在听到记者身份后,李博华导演迅速挂断了电话。
导演如此出色,主演应该也是巨星精英。扮演宋喆的是下面这位拥有36个微博粉丝的大V:
哦对了,之前人家的微博名字还是“刘岩”,现在已经改名叫“宝宝经纪人”了。
你看,要炒作就要炒作到底,炒作者也有职业道德。
你们一定关注是谁演马蓉,演员叫张悦,这是照片:
为蹭热点,网络大电影没了底裤
事件发生不到三天,根据娱乐新闻改编的剧本就新鲜出炉,导演演员齐齐就位,进入开拍模式,比起那些拖拖拉拉拍两三年的电影,《宝宝不哭》剧组的效率令人瞠目结舌。
用心也十分明显,对于导演而言,故事情节、演员的演技甚至电影的加工剪辑,恐怕都不重要,最重要的就是赶“热点”,趁着事件还处在发酵之中,赶紧把电影拿出来,名利双收。
“王宝强离婚事件”有多火?自王宝强在微博上公布离婚声明后,风头正劲的奥运都被变得悄无声息。这场离婚大战引起了几乎全社会的关注和讨论,微博阅读超过70亿,“王宝强”百度搜索指数超过82万次。
几十篇讨论王宝强的公众号阅读都超过了十万+,网友直播去辽宁找“宋喆”,两百万人参与围观,作为王宝强事件发声地的微博市值因此甚至首次突破一百亿。
“王宝强离婚事件”的传播热度不言而喻,但为蹭热点拍电影?
这下找不到马蓉和宋喆出不了气的围观群众,都能把怒火发泄在这部还未诞生就不被期待的网络电影之上。
“蹭热点”和“打色情牌”是网络剧和网络大电影惯常爱使的手段。去年一年网剧和网络大电影的火爆让不少想要趁机赚一笔的人眼红不已。
一部卖腐的网剧火了,后面几乎每一部网剧都设置卖腐情节。一部《太子妃升职记》靠着“史上最污”的噱头火了,后面接连出现的网剧都想实现“没有最污,只有更污”。
蹭热点一直很安全,大不了没底裤,但是蹭的方式不对,可就不是丢人那么简单了。
2015年是网络大电影飞速成长的一年,数据显示,除去微电影和互联网电影外,整个网络平台共出品了612部网络电影,有人预计这一数量在2016年会达到1600多部。
但各大视频网站网络大电影热门页,神怪题材、惊悚题材、伪情色题材占了绝大部分,同质化严重,几百部电影几乎不到值得品味的作品。
以爱奇艺为例,2015年之前爱奇艺的网络大电影片库总共只有200部左右,到了2015年末增长612部,几家主要制作公司还在以每年30部以上的速度往片库里填充内容。
每年30部的制作速度,出来的作品是什么样水准?
我们可以看到,目前的网大很像传统的B级片,低预算和粗制滥造成为了“主旋律”。小成本却盼望着薄利多销,因此动了蹭热点和打擦边球的歪心思,为了盈利无所不用其极,这次的《宝宝别哭》就是一个极端的例子。
宝宝别哭的风波其实是给热衷于拉来热钱拍粗制滥造网大的人提个醒,蹭的方式不对,会死得很惨。
而在靠低俗出格蹭热点出名之后,宝宝别哭或许预示着,网络大电影的内容拐点到了。
有了付费观看和资本介入,观众们的审美实在逐步提升的。比如,网剧一度也是粗制滥造的代名词,但太子妃等精品网剧,显然已经更胜一筹。
此前,就有人分析说,2016年的网大市场有望出现“良币驱逐劣币”的现象,爱奇艺、优酷、腾讯等平台越来越倾向于推荐优质网大内容。网大跟风者如果没有办法提升自身竞争力,将极有可能扑空。
靠走捷径,网络大电影将永远都是文娱泡沫而无出头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