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博士退学创业 觉得国内的VR还处“大哥大”时代
新京报 记者 王鹏、实习生 王梦 编辑 林其玲
2016-05-13 13:01

“要成功,先退学”是科技圈一条不成文的信条。

从乔布斯到比尔盖茨,从扎克伯格到戴尔……过去有太多的科技大佬做过示范。2014年,正在航天五院读博士的覃政也退学加入了创业大军,创业于他,刻不容缓。

退学后覃政创立了蚁视科技,两年半时间,推出了蚁视头盔、机饕、蚁视VR相机3款消费级产品,和多个商家合作开发了VR平台,在虚拟现实行业中混出了一点名气,迄今,蚁视科技也完成了三轮融资。

覃政是一个资深的科幻迷,9岁入局,至今有点理想主义,想到什么说什么,思维天马行空。在他看来,科幻迷有三种归宿,一是写小说,像刘慈欣;二是做导演,像诺兰;三是创业,也是他现在正做的事情。

但这并不是一种轻松的事情,管理难题、员工质疑、公关危机……覃政把创业路上坑几乎都踩了一遍,5月初,覃政向“寻找中国创客”记者讲述了自己创业以来的心路历程。

以下内容为覃政口述,寻找中国创客(ID:xjbmaker)记者整理。

反思:退学博士创业初期掉入“管理坑”

2014年初,正在航天五院读博士的我决定退学创业。

从高大上的科学家变成一个“创业狗”,家里很难接受这个事情。从我内心来讲,其实都是做技术,没有什么区别。核心上都属于光机电一体化这个大行业,一个是头盔,一个是天上飞的卫星,里面都有光学、电子、机械、结构,本质上没有太大区别。

公司刚成立的时候,来帮忙的都是大学、高中同学,核心的4个合伙人也都是前同学。

其中一个合伙人是我妻子,我们在高一个高校科幻活动上认识。在校期间一起做了不少科幻项目。毕业之后她去了一家央企,做国际贸易。我创业时,为了支持我,她也从央企辞职加入了。

创业之初,我们和学校实验室模式很像,纪录严明,要求员工按时去实验室,定期开会讨论。并每周周会汇报自己情况,一切都按照研发小组的方式推进。基本上把“实验室文化”带到了公司。

但因为刚从学校出来,缺乏管理经验,其中一些做法引起了部分员工的质疑和不满。

有一段时间我们过分强调“学校氛围”,开例会前会集体背课文选段。我其实当时也是受朋友启发,朋友公司全是90后,每天开会背课文,觉得还挺有意思。我希望我们公司更年轻化一些,也采取了这一措施。但后来一些年纪大的同事接受不了,然后就取消了,这算是管理上的一个坑。

我其实也不断在改变自己的管理模式,现在我们已经比较商业化了。一方面,完善了整个公司的部门结构,另一方面公司的决策机制也不断规范。创业嘛,就是吸取经验教训。

布局:做一个开放的VR生态

蚁视科技已经推出了3款硬件以及4款概念型产品,此外,打造了包括VR手游、VR网游、VR影视、VR社交的内容生态平台。

第一代针对PC端的头盔买了将近1万套,移动端跟联想合作推出的乐檬蚁视VR眼镜,卖了接近50万套,总体成绩还不错。

与Oculus、HTC等巨头崇尚的封闭完整生态系统不同,我一直主张开放策略,我们希望自己做出来的任何系统都是完全开放的。

我们的优势在于,我们有自己独特的技术方向,叫做Open VR开放虚拟现实。

这里面有些核心技术是我们独创的,比如说光学镜片又被称为无扭曲无畸变的这个方案,还有开放化的播放软件和软件平台的一些方案,以及最终能使用户方便体验各种B端虚拟现实的一些技术。

例如,我们VR浏览器技术、VR播放器技术,使用户能体验不同类型的VR内容和非虚拟现实内容。这些特点,最终使用户触达的是足够开放、足够友好的一个虚拟现实平台。

这里的“开放”,这跟苹果和安卓有点像。买苹果手机,下载软件必须是上App Store,所有的内容必须通过iTunes导入,接苹果电脑才会有最好的体验,这就是封闭的;而安卓,就是随便在哪里都可以下载软件,几乎所有的内容可以往手机里拷贝,这就叫开放。

开放平台中,是众人拾柴火焰高,一起来把这个行业炒火。

所以一方面我们兼容现有内容,使得我们有更好的兼容性;另一方面我们找到第三方平台,例如游戏公司、电视剧组共同去制作新的VR内容。

但是,目前的虚拟现实靠硬件都没办法盈利。所以,我们未来要把硬件和内容捆绑在一起,首先要把硬件做好,用户买回家之后,可以直接用,这样的硬件有一部分的利润,但利润不会太高,硬件使用体验好,我们再给用户推送优质内容,就产生了二次付费和广告收入的可能。

总体而言,未来虚拟现实行业的收入结构,会跟现在智能手机的收入结构非常类似。

现状:国内VR还处在一个 “大哥大”时代

如今VR确实很火,有热度是好事,可以推动行业变革的发生。当整个社会的热度已经足够好的时候,人们期待的是一款爆品。

国内VR还处在一个类似“大哥大”的时代。现在都在比谁外观更好看、信号更好。其实谁能第一个把“智能机”做出来,才是真正能改变时代的事情,很遗憾,目前这个行业,还不存在这样的产品。

目前大家都算是在很浮躁地布局,处于所谓的“花钱买时间、买市场地位”的阶段。真正进入产业化市场化阶段,我觉得至少还需要2—3年时间。

但是,真正做到成熟,如果按照科技圈30年一个周期的说法,要到30年以后了,也就是到2040年的时候才能完全成熟,VR才能进入“智能机”时代。

成熟的VR,足够理想情况,我们有几种想法:一是VR像眼镜一样很轻很薄,画面很大,同时又是无线的,通过云端的连接接入互联网;二是乐观一点,可能会是一个隐形眼镜,可以直接放在眼球上,这其实和眼镜之间的技术难度差别非常大,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另一方面在交互上也会越来越成熟。相较于传统功能机,智能手机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其触屏交互,虚拟现实也会有虚拟现实的交互方式,按照现在的发展趋势应该是手势识别。

但是,从“智能手机”到iPhone又是一个周期。虽然在iPhone诞生那个时间点上所有的技术都存在了,比如触屏技术、智能操作系统等,但是缺乏一个能真正打动人心的产品。是苹果第一次打破常规,把它做成一个很好的产品。

对于VR创业者而言,我们的目的就是打造一款具有革命性意义的产品,类似第一部iPhone,它具有颠覆性的平台的属性,包括底层光学技术、核心的交互技术。

但是,让虚拟现实真正成为大众消费品,还需要一个过程,这就是从“大哥大”过渡到智能机的过程,怎样过渡到,完成这段过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要做出第一部VR界的iPhone则需要更长的时间,但我相信蚁视可以。

创客ABC

A.他们是谁?

创始人兼CEO覃政,本科就读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博士就读于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航天五院)。2014年初,覃政从航天五院博士退学,创办蚁视科技。

B.在做什么?

北京蚁视科技是一家集VR硬件与内容为一体的虚拟现实公司,共推出了蚁视头盔、机饕、蚁视VR相机3款消费级产品,也通过VR+的方式为不同企业提供VR升级体验。 

C.投资人怎么看?

我们接触蚁视科技很早,当时我们已很认可VR这个方向,覃政对VR的热情非常高,专业背景不错,特别能折腾,我们很喜欢这种科技男。长远来看,创始人的思维 方式和学习能力最终决定了项目能走多远,这两点都是覃政的强项,未来可以在内容研发和拍摄硬件上继续深度发力,将来迭代的空间的很大。—— PreAngel创始人王利杰

采写 / 新京报记者王鹏、实习生王梦

 

 

相关推荐
彭凯平×萨尔曼·可汗:你准备好把孩子交给AI了吗?
新京号
我以初心赴山海 | 李昂:山海间的攀登者
新京号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