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投资人笔记|吴智勇:最怕创业团队有“山头”文化
新京报 记者 王鹏 实习生董歌 编辑 林其玲
2015-11-16 11:50

“创投笔记”专栏:

走了这么久,还记得曾经的你吗?

几年前,你初来乍到,发誓要成长为一个优秀的投资人。你满心地期待,寻找到举世无双的千里良驹;你祈祷着,撒下的种子长成参天大树,灌溉过的土地结出美丽之花。

于是,你通宵达旦,翻看各种商业计划书。你谨小慎微,推测演算各种成败概率。你出差泡会,打量各种各样的陌生创业者,疲惫却又亢奋。

几年前,你放弃很多,义无反顾地开始创业之旅。你畅想着,要用双手和智慧去改变固有的世界,挑战原来的秩序;你也憧憬过,开发的产品飞进每一部手机,获得赞誉如潮,就像那些业已成功的前辈。

你要向世人证明,自己不是那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堂吉诃德,也不只会蹲在咖啡馆夸夸其谈。

于是,你勤勤恳恳,无休无止地对着电脑敲打。天黑了又白,代码抹了又改;你战战兢兢,冒着严寒酷暑拜会形形色色的投资人。辛苦于你,如家常便饭。

成长有烦恼。成长有代价。挫折乃至失败,在你身旁虎视眈眈。于是,有的公司倒下,有的人离去。以效益论英雄的商业世界,失败了,似乎便一无是处。

可无论如何,你走在投资和创业这条路上的经历,就是一笔财富。与你如此,与他们亦如此。若你有不愉快的遭遇,那可以是他人的前车之鉴;倘若你有成功的经验,那可以是创投同行的“指明灯”。

于此,新京报寻找中国创客启动“创投笔记”专栏。

征稿对象:每一位投资人,每一位创业者。

愿您分享:你们的故事、感悟、难题和方法论,写成文章发给我们。如果投资人可以在文中着重阐述你们选择企业的要求、“相面”创业者的技巧;创业者可以回忆一下自己的初心与情怀。那便最好不过。

投稿方式:邮箱:xjbmaker@163.com 微信:linqiling070

如果创业者对投资人有问题,或者求关注,可以发邮件或微信联系我们。我们将请投资人进行解答。

投资和创业,是一场苦行僧。新京报愿陪左右,为您鼓与呼。成长路上,我们携手同行。

 

        创投笔记|第十三期

        投稿人:吴智勇,丰厚资本创始人

        自我简介:曾在英联投资、赛伯乐投资、贝祥投资、德意志银行战略投资部等多家知名投资机构任职,具有丰富的投资和并购经验,且曾参与多家中国公司在美国纳斯达克或纽交所的增发或IPO。

        机构介绍:丰厚资本于2013年由盛大集团联合创始人谭群钊、连续创业者杨守彬、巨人网络联合创始人岳弢以及吴智勇共同创立。四人性格各异,配合默契,在创投圈素有“丰厚资本F4”之称。

        成立仅两年的丰厚资本前后已投资62个项目,代表项目有小娱WIFI、骑鹅旅行、疯蜜、青藤云安全、疯狂老师等。

 

 

        1、聪明的投资人只有一成

 

        新京报:你觉得什么样的人适合做投资?

        吴智勇:要想成为一个优秀的投资人,聪明、勤奋、善交际这三个因素缺一不可。

        聪明是基础条件,因为聪明代表的是学习能力强,学习能力强就能快速抓住项目的核心,才能对于投资上手快;勤奋要求投资人必须积极主动地去了解这个行业,不能被动地推着走;做投资还要善于与人打交道,这样才能了解创业者,也才能拿到优质的项目。

        新京报:那有没有投资人是不聪明的?

        吴智勇:真正聪明的还是极少数,最多10%吧,大部分还是一般人。另外,中国的人民币投资基金是在2009年创业板开市之后才真正大规模兴起的,天使投资基金也是从2012年后才大规模兴起的,大部分天使投资人都是从非投资领域转化过来的,所以客观上绝大部分人都还在不断学习、积累经验的过程中。

        新京报:在你看来,中国现在天使投资人的数量够多了吗?

        吴智勇:中国天使投资人的数量还远远不够,很多的项目还拿不到钱,以丰厚为例,我们每年看数千个项目,最后也只能投30—40个;在美国,天使投资人比我们多太多了,据说仅硅谷就有30万天使投资人,当然这其中也包括很多兼职做投资人的,所以拿到钱的项目数量肯定比中国多。

        新京报:最近的“资本寒冬”有没有影响丰厚的投资节奏?

        吴智勇:我们第二期基金的钱已经投了1/3了,最近我们的速度确实也放缓了,原因有两个:一是大家的速度都放慢了,抢好项目的人变少了,同行之间竞争的压力变小了;第二是因为资本寒冬,A轮B轮出手慢了,我们也担心钱烧完了后面没有人接盘,所以我们也就慢慢看、慢慢投,看到特别好的项目果断出手,可投可不投的项目,我们就先不投了。

        新京报:以前可投可不投的时候,你们怎么处理?

        吴智勇:以前可投可不投的时候,我们有可能就投了,因为同行竞争压力大,不投的话,这个项目可能马上就没有了。天使投资很多时候是很感性的,天使投资主要是投人,方向对、人靠谱,大家聊high了,可能立马就拍板投了。

        2、三个合伙人同意才能投资

        新京报:外界称你和谭群钊、杨守彬、岳弢为“丰厚资本F4”,你们四个人在性格上有什么差异?

        吴智勇:我们四个人有三个人是1976年出生的,一个是1977年出生的,年龄相仿,比较有共同语言,在创业前四个人也都是多年的朋友。我和谭群钊偏理性,相对比较保守,岳弢和杨守彬比较感性,大家性格上有很大的互补性。

        在能力上,我们也有着各自擅长的领域。谭群钊曾是盛大集团联合创始人,杨守彬是一个连续创业者,也是业内知名的财经主持人,岳弢是巨人网络联合创始人,我自己有十多年的投资、并购以及IPO经验。所以公司的对外演讲、发言经常是杨守彬去做,岳弢和谭群钊主要负责项目投资流程的大量初筛工作,我则负责投资的落地执行和投后的下一轮对接等。

        新京报:你们四个合伙人在投资决策上有没有出现过分歧?

        吴智勇:当然,有分歧是正常的,也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但是我们有一个不错的投资决策机制,每一个项目投资前都需要我们四个人共同决策,三人同意投的时候才能投。丰厚资本没有绝对的老大,我们四人都视彼此为人生最重要伙伴,所以从丰厚成立的第一天,我们就设定了这个决策机制,其它的基金一般老大都有绝对拍板权,但是我们没有。

        新京报:这种决策机制分别有什么优势和劣势?如果出现了2:2平怎么办?

        吴智勇:当出现了2:2平时,我们就不投了,如果谁认定这个项目非投不可,那他可以用自己的钱投,当然前提也是在丰厚先行否决之后。这种决策机制的优势在于我们四个人的能力和圈子是互补的,一起决策会让团队更理性,能避免绝对的失误,也不会出现因为和谁关系好就投了谁的情况。

        劣势在于决策偏保守,可能会错过一些项目,但是整体而言,我们认为利大于弊。我们也还在不断改进这种决策机制,让它更完美,比如给投资经理一定金额的拍板权,项目决策时让主导该项目的投资经理也拥有同等投票权等。

        新京报:在投后服务上,丰厚和别人有什么不同?

        吴智勇:我们免费帮所有投过的企业对接下一轮融资,业内像我们这样天天做的真的不多。创始人的人脉和能力是有限的,所以投后的服务和管理直接关系到项目的成功率,这既有利于保证我们的投资回报率,也可以帮助我们积累行业经验。

        其实做投资,40%是投资,60%是投后的服务和管理。国际上的一些投资基金,投后团队是投资团队的3倍,丰厚做得还不足够好,未来我们争取更进一步。

        3、绝不投“一股独大”和“过于平均”的项目

        新京报:前几天,微信公众号“首席娱乐官”传出合伙人因股权纷争而散伙的消息,投资时,你们怎么发现潜在的股权争议风险?

        吴智勇:天使投资投的是以创始人为核心的团队,创始人在,灵魂就在。其他人的股份尽量不要大到可以与创始人分庭抗礼,不要大到可以另立山头,好的股权结构比如一个团队创始人股权占比50%,另一个人占30%,剩下两个人分别占10%和5%。这种根据能力和工作有梯次的设计就很好,即使某两个小合伙人“有山头”,让他们走人,团队也是稳定的。

        如果只有两个人,按照4:6分,两个人一打架其实是两个山头在打架,其中一个人走掉,创始人立马变成了光杆司令,四个人按照每人25%股权也不太好,容易出现“山头”文化,导致分道扬镳。

        新京报:那有没有什么样的股权架构是你们绝对不会投的?

        吴智勇:有两种股权结构我们绝不投:首先,一股独大的公司谈都不用谈,我们绝对不投,如果这个公司100%的股权都是你的,那这个公司就没有人可以站在联合创始人的立场上提反对意见。此外,创业本身是一件孤独的事,如果在公司遇到重大困难时,没有一个真正和你利益相关的人听你倾诉、帮你分担,那也是十分痛苦的。

        其次,股权太过平均的团队我们也不愿投资,如果遇到了,我们会要求团队对股权结构进行调整。投资人最怕企业内部出现“山头”文化,我们希望创业团队是一个紧密团结在创始人周围的团体。

        新京报:丰厚资本本身不就是一个股权平分的公司吗?

        吴智勇:是的,我们四个人各占25%的股权,但是投资公司和面向公众的普通创业公司不一样。企业创业公司面临很多琐事,当业务发展大了,就容易出现山头,但是投资公司就是看项目、投资、投后服务这样三块工作,工作形式是线性的、单纯的,即使合伙人出走也不会造成致命伤害,比如IDG的李丰出去成立了峰瑞资本,张震出去成立了高榕资本,都和IDG还有合作。

        新京报:针对股权纷争,投资人有什么有效的预防措施吗?

        吴智勇:如果已经发生了,只能劝大家坐下来冷静谈谈,谈不成投资人利益就要受损了。投资前,很多投资人会和创业者签订两个条款,一个是股权成熟条款,比如约定股权按照4年成熟,如果某一个合伙人只干满一年就走了,那么他的股权只成熟了25%,他也只能拿到个人全部股权的25%,还可以约定回购。

        第二个条款叫做关键人条款,例如约定3个合伙人为关键人,并要求关键人不能少于2人。那么当1人离职时没有问题,当有两人离职时,投资方有权要求该公司或者个人回购其股份,但是这个条款比较少见,一般只在某公司的合伙人真的缺一不可的时候,才有设定关键人条款的必要性。

● ● ●

关注新京报“寻找中国创客”

加入创客家族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