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手记】灾难从来不是“假想敌”
新京报 记者 刘泽宁 编辑 艾峥
2015-09-29 11:31

本文首发于新京报传媒研究(xjbcmyj)公号

  8月13日,几乎每个人的微信朋友圈里都在被同一件事情刷屏——天津爆炸。

  最近现场,距离天津爆炸点15米!这是爆炸第二天上午10点,我们第一批进入现场记者发回的即时报道。当有些媒体还在考虑要不要派记者到现场时,这条稿件已经引爆朋友圈。

  当天的多条稿件都突破10万+,霸占了大家的社交网络,因为大家都关心天津。

  报道,从事发当夜就已开始。

  “我开车,跟我走”

  13日凌晨1点多,做完版下夜班,天津滨海新区的现场的那朵瞬间腾起的蘑菇云在我脑海挥之不去。在停车场遇到记者林野、赵力,他们正准备出发。

  得知两位摄影还在来报社的路上,我赶紧联系尹亚飞,“我开车,跟我走。”

  亚飞立即分享了他的位置给我。没有废话,即使多年没出去跑新闻,默契仍在。

  直奔五环上京津高速,路上采访已然开始。两位摄影记者通过手机不断播报爆炸情况。视频中不断传出爆炸声、哭喊声。爆炸程度、范围甚至地点都是模糊的。这让我对事件有了最初的判断,作为编辑我该做的是让我们第一拨到现场的记者各尽其职。

  来不及请示后方领导,只能边开车,边在心里想着,怎样把我们5个文字记者两个摄影织成一张小网,布控在第一现场以及救援医院。

  90后小女生罗婷去医院盯伤员、剩下的5个记者还有我,兵分三路进入现场。分布在爆炸现场的东、南、北三个方向。新京报第二天能不能拿出更多关于一线有价值信息的报道,就看这一晚。

  女儿对我喊:“你在哪儿,我去救你”

  迎面黑烟盖过头顶时,才想起,出来走得急,还没给家里打个电话。匆忙拨通海兔爸手机,两岁半的女儿在电话那头喊着:刘泽宁,你不许在外头过夜,你在哪儿,我去救你!

  “好姑娘,你睡着了,妈妈就回来了!”,我骗了她,有些自责。

  我承认接近现场时,内心充满无助感,像极了汶川地震时踏入北川县城大门的那一瞬。

  跟我有同样感受的还有那些惊慌的逃难者。

  在距现场一公里左右,见到一位工人满身是血,躺在路边。他自称是瑞海物流的装卸工,事发时在两三百米处看热闹。他光着一只脚,那只黑色的千层底布鞋倒扣在柏油马路上,他甚至不愿把它捡起来穿上。他说不想跑了,爆炸的那一刻,用尽了他全身的力气。

  面对他,我能做的,大概也是用我所有的力气,配合几个记者尽可能地呈现这次事件的全貌吧。

  因为反应快,我们进入现场的时机很好。13日凌晨3点半左右,警方都还没有大批设防,周边路口也没有封锁,可以步行进入。

  接下来考验的就是大家的突破及观察能力。

  起码我们能在天亮之前向后方发回有视觉冲击力的图片、视频。现场以及部分伤员、救援的特写。并做了手绘地图的准备。这些都是平时我编辑工作当中熟悉的操作方式,这才发现不知不觉中,我们日常的采编早已渗透了新媒体血液。

  之后我有统计过,从8月13日零时45分,新京报发布第一条快讯开始,截至13日中午。我们这7个前方记者,发回不下50篇即时新闻,采访全都围绕现场爆炸情况、消防措施、救援、人物素描等展开。《那些消防战士的生死一刻》《我不要没事儿、我要他回来,回来见我》等特稿也在后方统筹下迅速出炉。

  配合、配合、还是配合

  灾难从来都不是“假想敌”。

  爆炸现场,黑压压的天空,几千辆烧成框架的车,车下是古铜色的铁水,时而间断地传来“砰砰”的爆炸声,空气中散着焦甜的尸体味儿,大团的浓烟顺着风往嗓子眼儿灌。

  大家都没有“打鸡血式的冲动”,反而冷静地推进采访。彭子洋戴着防毒面具进入到爆炸点15米处,尹亚飞也能进去,但他仍选择坚守爆炸现场外的制高点,到上午10点,避免画面重复;林野、赵力、赵吉翔也发挥所长,分别聚焦现场、消防员以及周边环境;小罗婷更是一步不离救治医院,用她的细心去记录灾难中的人。

  我们这第一拨七个记者当中,3个90后,1个85后,就我跟亚飞是80后的老记者。尽管报社乃至社会给予了大家至高的褒奖,但我知道他们内心都有失落,除了现场短平快的新闻,大家很难迅速抓住要点,做出深度追问。

  几个人回来都不太愿意说话,灾难恐慌久久不散。有记者私下跟我说,没能在这次采访当中担纲大任,做出深度调查,怀疑自己在大事件面前的突破能力。我告诉他,在这样的大事件当中,稳稳地执行与协助配合已是最好的表现成长!

  天津爆炸“七七”祭,我们没忘天津港,唯一能发力的,就是以持续的注意力,把这场灾难送入历史中该有的位置。

  作者:刘泽宁 新京报全媒体编辑部资深编辑

相关推荐
《丛林猛兽》:人生最大的悲剧,是从来就没有真正生活过
文化
居民可感可及!播州的这些做法暖心
新京号
“钢铁夸父”的逐日之旅
新京号
接诉即办百强个人 | 郭强:执着+温情,社区难题终有“强”答案
新京号
乘上绿皮火车 慢游精彩东营——山东近百名高校师生来我市开启城市探访
新京号
震后曼德勒:日常好像从未被中断
时事
23个热点问题,一篇速览外交主题记者会
时事
一文读懂2025政府工作报告中的社会组织、公益慈善、社会工作、志愿服务等内容
新京号
帕斯捷尔纳克:“视觉的诗人”与“听觉的诗人”
文化
空难幸存者的恶梦,“登机时,就感觉那架飞机很凉”
新京号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