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李勇杰 不安分的医生 总要看世界
新京报
2015-07-07 02:30


7月2日,荣获“首都十大健康卫士”称号的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功能神经外科主任李勇杰接受新京报专访。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功能神经外科主任李勇杰:我正在寻找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答案

  在功能神经外科领域,李勇杰的故事就是一部传奇。从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医院到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十多年前,他首次把代表功能脑病治疗尖端技术的“细胞刀”引入国内,极大地提高了帕金森病手术治疗的有效率,让中国数千例患者失去的生活工作能力得到了恢复。

  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功能神经外科主任李勇杰看来,医生可以分成三类,一种是老师怎么教就怎么学,边看病人边积累经验,“循规蹈矩,很难超越老师,这种占多数。另一部分医生属于老师领进门,自己也研究琢磨的人,他能超越老师。”科学家型医生是更高的类型,他的知识技能从全世界的老师来。“我是一个不安分的人,天生就喜欢做点新的、不一样的事情。如果几年如一日地做很常规的事情,会有点厌倦。前段时间网上流行‘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我就是这种感觉。”李勇杰表示。

  头顶着中国“细胞刀”第一人的光环,他不甘心就此止步。“如果我做了这么久还是这个样子,自己可能就厌倦了,想试一试其他的。”在学术上,不管是帕金森和癫痫的手术治疗,还是椎间盘突出治疗,他希望能接轨国际;学术之外,他开始关注医改,尝试探索一种方法来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有人说他操的心太大,他依然坚定地认为,如果自己可以做一些尝试,并能让人有所启发,这会比他在疾病上取得的突破更有意义。

  ■ 对话

  我像团队研发带头人

  新京报:这种不安分是否在现在让你也做出一些不一样的计划?

  李勇杰:回国17年了,前十年我的着重点和兴趣在于,为把帕金森和癫痫的治疗推动到国际水平做一份贡献。后七年我特别关注慢性疼痛的治疗。疼痛里最多见、危害最大的是椎间盘突出,我现在的兴奋点是如何做得更细致、更微创,与国际理念和模式接轨。这就是我的不安分的特点,我就像我们团队研发部的带头人,不断地做着一些研发工作。

  如果能把这几类疾病推到世界水平,我觉得挺值、挺了不起的,可以说完成我对学科的使命了。现在我已经完成了80%-90%,过几年如果再上不去就是我智力的问题了。

  操心人:开始关注医改

  新京报:听你这么说,其实再过几年时间你对学科的使命也基本可以完成了,那剩下的时间你想做些什么呢?

  李勇杰:我领导100多人的团队,各有各的性格,如何让团队和谐运转,这也是一种学习。不管自己是一个医生,还是教授、研究型科学家医生,当大家都在说看病难、看病贵时,我也在思考。

  新京报:你是想在这方面做点什么吗?

  李勇杰:年轻时我关注技术问题;后来关注管理问题,让团队好好运转;现在想的是能否实现多赢、共赢。有人说我操的心太大,我觉得智者见智仁者见仁,贤者就应该知行合一,就要做点什么。

  我正在寻找一种答案,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方法,如果能指出一点方向,对老百姓、政府都是好事。西典门诊部应该就算这方面的尝试吧。再过五年再来评判我这方面做得好还是不好,到那个时候我应该已经做了不少事情了,这个贡献不比我在疾病上取得的一些突破小。

  采写/新京报记者 王卡拉

  摄影/新京报记者 吴江

相关推荐
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新闻中心举办第三场记者见面会
第一看点
树兰医疗郑杰:计算医学终极目标是“生命仿真”
商讯
日常生活中的身体修复指南
文化
WAIC观察:大模型在落地,机器人在风口
科技
新京报&西凤酒2025年7月新书榜
文化
强脑科技×零跑汽车丨打造公益“中国答案”,科技助残共创美好生活
企业资讯
专访华人科学家刘国瑞:过度追捧“帽子”和论文,其实是一种自卑
新京号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的决定
第一看点
回头见,巴尔加斯·略萨先生丨逝者
文化
一次性内裤质量风波背后:浪莎“轻资产”贴牌的品控隐忧
财经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