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慈宁宫现故宫最早建筑
新京报
2015-04-09 02:30


故宫南三所外东南电力井工地,考古发现的城墙地基、排水沟。


故宫慈宁花园东考古发现的建筑夯土基础,这里被推断为故宫最早建筑。


故宫南大库消防管道改造工地,考古发掘出土的嘎巴拉碗碎片。本版图片 故宫供图

  故宫角逐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今日揭晓;慈宁宫区域遗迹将首次开放

  新京报讯 (记者陈瑶)为迎接建院90周年,故宫博物院西部的慈宁宫区域及其地下考古遗址将首次对公众“亮相”。届时观众漫步慈宁花园内,站在木栈道上,低头可见明代遗迹。这可能是故宫里最早的建筑,是永乐时期始建紫禁城的遗构。

  目前,北京故宫明清建筑基址已入围“201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结果将于今日公布。

  此次考古在慈宁花园东侧地下4米深处,发现了明代宫殿遗址地基,由土与碎砖交替铸成的15层夯土。“我们在地下半米处发现了明代嘉靖的土层,因而这个宫殿应该是明嘉靖或更早以前修建的。”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介绍。

  故宫古器物部研究员王光尧介绍,这组地基上的建筑应在明初,根据文献,对慈宁宫最早记录始于嘉靖十五年,之前再无记录。“所以我们推断这组建筑可能是故宫里最早的建筑,永乐时期始建紫禁城时的遗构。”

  从2014年6月到11月,故宫博物院考古研究所配合院内热力、电力和消防等基础设施改造工程,报国家文物局批准,对故宫南三所门外电力增容管线工程工地、南大库消防管道改线工程工地、慈宁花园热力电力管线改造工程工地等3处发现古代建筑遗址的施工区域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每一处都有新看点。

  揭秘1 数百年排水沟仍可使用

  地点:南三所东南电力增容管线电力井工地

  此处发掘过程中,考古专家发现了明代散水和被城墙包砖叠压的土衬石。古代建筑中,散水为保护墙基不受雨水侵蚀,在外墙四周将地面做成斜坡,用于排水。土衬石紧挨墙底,是保护墙面的。这次考古发现,土衬石位于地下约0.9米深处,也就是说如今故宫的地面,比明代时期“长高”了90厘米。

  在城墙内,考古同时发现明代排水沟。排水沟与城墙平行、相距约3米,用砖砌成,上盖石板,宽0.6米、深1.2米。这些遗迹表明,故宫建筑群始建时,从地上建筑到地下排水都具有统一规划布局。

  专家解释,这也是为何故宫逢雨无积水的原因,虽然目前尚无宫内的古老排水沟分布图,但故宫排水沟数百年来一直在发挥着作用。

  揭秘2 “南三所”改自康熙时建筑

  地点:南三所东南电力增容管线电力井工地

  在上述工地,故宫考古发现一处明代墙基、地面、排水沟和夯土基础,年代比现有南三所建筑群要早。据史料记载南三所所在位置一直为皇子居所。

  故宫考古研究所专家介绍,从地层关系来看,乾隆时期改建南三所建筑群,是有规划地拆除早期建筑、统一平整地面之后起建的。根据文献、图样资料记录,该区域在康熙以前是中轴对称、中路设主殿的布局方式。乾隆时期改造为三所院落,每所皆为前后三进,形制完全相同。

  专家推测,乾隆时期的改建,显示了不同朝代皇子地位的变化。据史料记载,康熙前期与中期公开册立储君,储权随之而生。南三所原有布局即是储权威严的表现。而后各朝皇帝暗立储君,储权也就不存在了。

  揭秘3 御窑瓷器集中埋藏坑出土

  地点:南大库消防管道改线工程工地

  考古发现一处瓷片堆积坑,坑内集中出土大量从洪武到光绪时期的御窑瓷器残片。同时出土了大量的玉石器残件、水晶料、骨蚌器残器和嘎巴拉碗残件。

  嘎巴拉碗内壁多有朱砂书写的梵文和藏文咒语。嘎巴拉碗是藏传佛教的法器,由修行有成的僧人头盖骨做成,一般多按照高僧生前的遗嘱,从遗体上取下制成。

  专家表示,嘎巴拉碗的发现,补充了档案对于嘎巴拉碗破损后处理方法记录的不足。从出土情况看,它们与玉石水晶砗磲料及各种质地的残器一起,原本应是堆在库房内,逐渐成批次处理的。处理方法,就是在库房区域内就地掘坑掩埋。结合以往的零星发现可以看出,这种在宫内挖坑掩埋的方式,是当时处理各种废料以免流失出宫的主要方法之一。

相关推荐
故宫博物院明日闭馆
北京
故宫博物院:4月12日闭馆、4月13日临时关闭部分开放区域
第一看点
东城区打造文创IP生态圈,28款文创产品入选产品推荐名录
北京
酒店大堂变身艺术会客厅,官式琉璃艺术展开展
新京号
故宫乾隆花园9月将部分开放,曾是乾隆归政后游赏之所
北京
盛于宋:茶事风靡 趋向精致奢华
新京号
故宫乾隆花园今年9月将部分开放
北京
用茶的早期时光:茶树的起源和最初的茶踪迹
新京号
打造“永远在线”的北京文化论坛,首批17处“会客厅”亮相
北京
北京琉璃河遗址入选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时事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