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1日,科考队员用绳索将一峰野骆驼围住,以最小伤害为原则将其控制。
12月初,得知一队科考人员要去沙漠为野骆驼戴GPS项圈,果断决定参加报道。对方告知要带上睡袋等户外装备,猜测此次采访应该比较艰苦,但可以拍摄出不错的画面。
12月8日,拖着近年出差用过最大的行李箱,装上睡袋、电筒、太阳能充电器、保暖冲锋衣乘上了飞往敦煌的飞机。
路上,林科院专家给我看了一些有关此次科考的资料,这更让我觉得寻找野生骆驼的重要性,保护极度濒危、数量比大熊猫还要稀少、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野骆驼,这件事值得让更多的人知道。
给野骆驼戴项圈比给雪豹戴还难
12月9日,科考越野车带上3天的补给,从敦煌出发前往沙漠深处。进入大漠后,才知道带来的洗漱用品是多余的,这里没有条件洗脸刷牙,淡水只能用来饮用。
第一个宿营地是三垄沙野骆驼保护站,夜里沙漠的气温只有零下16度,睡觉时,大家第一次把带来的睡袋铺在床上,还要在睡袋上压上一床被子,就这样度过了科考期间最后一个有床睡的夜晚。
接下来就是在沙漠中寻找骆驼的踪迹了。车子在库姆塔格沙漠行驶了一天,一路都没有看到野骆驼的影子,一些地方只有若干天前留下野骆驼的脚印,最终我们在沙漠中一处山包旁搭起了帐篷过夜。
虽然发现在宿营地附近有几行野骆驼脚印,但据向导老段介绍,野骆驼生性胆小怕人,所以要在骆驼经常出没的地方还有60公里地方扎营,避免惊扰到它们,要是能抓到一峰野骆驼还是需要运气的。
林科院的专家说,骆驼是沙漠中的苦行僧,没有绿草吃就吃枯草,没有淡水喝就喝咸水,所以想引诱抓到它戴上项圈比给一只雪豹戴项圈还难。
专家也是户外探险家
此次科考,因为还有志愿者和记者同行,人数较多,有两辆皮卡越野车专门装补给。车上装上了大帐篷,棉被,还有炉子,考察队员都能吃上热的羊汤面片。早一顿,晚一顿,中午吃冷馒头将就一下。
晚上十几个人在帐篷里,各自钻进自己的睡袋席地而睡,不分男女。到了晚上疲惫一天的队员鼾声四起,有人开玩笑说,这样狼就不敢来了。
林科院女专家刘芳博士私下告诉我,这次科考是她最奢侈的一回。有大帐篷住,还有火炉子烤,平时最多两辆车,有水就煮点泡面吃,没多余的水就开水下馒头,一人一个小帐篷,晚上很冷。
“冬季沙漠考察除了冷还行,夏季在湿地考察才艰苦,太阳能把人烤晕。在湿地靠水的地方安装红外线相机时,只要你脚迈进湿地,四周一群的蜱虫像恐怖片一样围上来,稍不注意钻进裤腿里就会咬出几个大包,还可能携带病菌。”
这些科考的专家不光是会作学问的学者,而且还是很优秀的户外探险家。
夜行沙漠司机累得睡着了
第二天科考车经过长途跋涉,终于在一个小沙包上围住了一峰母骆驼,前后不到半个小时,收集采样,顺利为其戴上GPS项圈。开了2天的车,走了数百公里路,终于能拍到一峰野骆驼,不能不说运气好。
这期间,我们还要去沙漠大峡谷水源点取水,顺便取回红外线相机数据。下午2点进入峡谷地,走的是河沟路,一路剧烈颠簸,找路、人工挖路,取回数据和水返回沟口已经是晚上9点了。
漆黑的沙漠地,数次在星空下将车从沙坑里推出来,同行的两辆越野车在黑暗中若隐若现地在沙丘中穿行。从沟口到营地,已是凌晨2点。
途中同行的另一辆车开着开着,居然开反了方向,跑过很远才被用对讲机叫回。后来才得知,因为疲惫的不行,车里的人连同司机都睡着了。凌晨回到驻地时已经很饿,每人吃了一大碗面片,有平时2倍的量。
汽车在沙漠中行驶耗油量很大,到第三天中午,只寻到一峰骆驼的科考队准备返回了,汽油、淡水也只够返回城市所有。当天煮粥、饮用水用得都是从沙漠峡谷里的咸水。有志愿者喝了这种水有些不适,回到敦煌的宾馆上吐下泻了一晚。
生活在沙漠中,骆驼可以十几天不吃不喝,素有“沙漠之舟”、“沙漠苦行僧”之称,DNA有别于圈养骆驼的野骆驼,更是一个独立的物种。刘芳博士说,野骆驼也不喜欢喝咸水,但为了生存,也得适应喝咸水,现在沙漠水源点的减少,逼着野骆驼喝咸水吃枯草。所以水源点的保护非常重要,这是它们赖以生存的基础。
寻驼也是寻找骆驼精神
老段是此次科考中不能不提的一个人,他是新疆罗布泊野骆驼国家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三垄沙保护站的站长。在资金紧张、缺少人手的条件下,他招募了几个志同道合的人,在条件极端艰苦的无人区,建起了一座野骆驼保护站,在当地小有名气。
此次科考还认识了一名18岁的向导小胖,原名朱嘉玉。之前卖过自行车也修过汽车,在家是个调皮的孩子,父母管不住他。2012年,他跟随老段第一次进入沙漠,夜里就在露天席地而眠。“睁开眼,满天都是星星,眼泪一下子就下来了。”
深入了解保护区工作后,他决定跟着老段做保护骆驼,“有意义。”他觉得同龄的朋友们太幼稚,只知道打游戏。小胖跟着老段在保护区工作,从搭帐篷、寻找骆驼行踪到为科研红外相机换电池,学到了不少。谈及梦想,他说自己想成为像老段一样的人。
一名志愿者说,“野骆驼是个值得尊敬的物种,野骆驼的精神就是中国精神”,这句话在沙漠中听着,咋听咋舒服。
沙漠中的环境是恶劣的,科考队员每一次进入沙漠也是艰苦的。在这3天的沙漠采访中,我为寻找和保护野骆驼的科考人员,拍摄了大量的生活画面,他们就像骆驼一样寻找着野骆驼,希望在《寻驼记》这篇摄影报道中,读者能体会到 “寻骆”的另一层含义——去寻找科考队员身上的那种“骆驼精神”。
新京报记者 秦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