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段时间被炒得沸沸扬扬的沪港通,自11月17日上市以来,却一路表现平淡。开通首日,沪股遭“抢”,“沪股通”在17日下午2时前既已用尽当日130亿元人民币的额度,而“港股通”反应冷淡,当日额度仅用了不到18亿元人民币,造成了“沪热港冷”的开场秀。然而次日(11月18日),A股协同港股来了个大变脸,两股市纷纷低开低走,最后疲软收盘。此后几天,沪港通一直跌跌不休,让此前叫好的投资者大跌眼镜。
沪港通为何叫好不叫座?各界人士说法不一,有人认为,沪港通是鸡肋一块,成长性不高。也有人认为,沪港通只是另一个“港股直通车”。港交易行政所总裁李小加对以上说法并不认同,他认为,沪港通平稳有序、运作正常,实现了预期目标,此前沪港通被市场炒作,希望投资者聚焦于措施的长期影响。他再度以桥梁作比喻,表示沪港通将是存在很多年的桥。证监会副主席庄心一在回答新京报记者关于“沪强港弱”的提问时,也回应:“这就是市场”。
如果如李小加、庄心一等所言,对于沪港通我们的眼光要放长远,一年后我们将看到不同的局面。那么现在的沪港通市场低迷、券商焦虑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炒作过度难翻身
继本年4月证监会宣布开通以来,沪港通就受到了广大关注。开通沪港通意味着,对于个股来说,投资者能从A股和H股的差价中获益。H股由于港股市场交易规则的不同而引起的港股价格高于A股,沪港通的开通,方便了持股者自如的卖掉港股,转而买入较价格较低的A股,规避行业风险。这无疑是一个利好消息。同时,境外资本对A股市场也虎视眈眈。这些有利的因素一直被炒作,中国证券报称,就连本年7月股市的上涨行情,某些机构都归功于沪港通即将开通。
然而,自港沪通开通以来,前期预期与现实表现可谓是“冰火两重天”。炒作过度给我们的心理预期与其现实表现严重不成正比。恐怕再好的成绩在预期结果的碰撞下,都很难翻身了。
A股溢价大 套利机会少
对于众多冲着A、H股间的溢价而来的股民们,沪港通开通后A股的走势,让他们也大跌眼镜。新京报称,本年7月以来,A股连续上涨,很多权重股已无溢价可言,甚至反超H股。
武汉大学经济学教授董登新认为:港股的股值一向是紧跟美元走势的,而内地A股是独立的市场,在现行的交易制度下,两者并不存在套利的机会。此外,A股具有很强的同化能力,外资适应A股的可能性大。
没有了利差,对于个股来说也没了投机的可能性,沪港通随之失去了吸引力。
大型机构持续观望 态度谨慎
由于内地和香港股票交易市场的交易规则、佣金费率等均有较大的差异,一些大型投资机构还处于观望态度,只是一些小型机构在打头阵。内地和香港股票交易市场的交易规则分别是t+1和t+0制,A股市场中次日交易和设有涨跌停限制的规则,这些都是香港和内地的投资者所不习惯的。
另外,股市一向带有投机性质,港股又比A股成熟规范,大机构在两地股市间的转换还没适应,依旧处于谨慎观望状态。
汇率税费过高 看多买少
今日,人民币对港币的汇率为1:1.26,过高的汇率差让投资者搞不清楚买卖成本,可能会带来汇率损失的风险。其次,港沪通的收费项目多,大众证券报称,港沪通中,除了佣金之外,还有交易税和结算收费两部分,其中交易税费又分为印花税、交易征费和交易系统使用费等。收费项目繁多且杂。这些收费项目也让一些有投资意愿的股民望而却步。
综合看来,针对沪港通的市场低迷态势不应持悲观态度。充满投机性的股票市场,造成沪港通低迷的因素也正是实现套利的机会。初入市场的沪港通需要适应市场尚须时日。正如港交所总裁李小加所言:看沪港通,眼光要长远。
英大证券首席经济雪家李大霄在微博中也预测道:随着喧嚣远去,真正的沪港通行情正式展开。
新京报新媒体 见习记者杨敏
资料来源:《新京报》《中国证券报》《大众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