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手记】“野生摄影大师”刘涛的好玩儿生活
新京报 记者 胡涵 编辑 陈思
2014-10-22 22:51

  媒体发现刘涛时,像发现了一块新的正能量拼图:一个抄水表的工人,却成了众口称赞的街头摄影大师。

  有人觉得刘涛是中国版的Vivian Maier。后者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芝加哥的一名保姆,业余挂着相机在街上游荡。Vivian Maier的照片被发现后,被誉为“街头摄影的梵高”,言辞里充满惋惜。

  但以正能量为坐标来理解刘涛,未免有些先入为主的“悲天悯人”,也难以解释刘涛的照片。

  一天之内被媒体多次轰炸的刘涛,已经有了一套初步的官方说辞。不难想象有多少记者跟在后面问他“照片的意义”。

  这问题的背后是媒体的惯性思维:他的照片之所以与众不同,是因为他的底层身份。水表工的逆袭,多契合时代的命题。

  我也不能免俗。

  “我的照片有讽刺现实的意义,贫富差距、人情冷漠等。”

  “还有呢?”

  “还有……还有……交通堵塞吧。”

  看过刘涛照片的人,包括我,都没有从中察觉到这些社会议题。他的照片没有“底层身份”可能伴随的批判、黑色和控诉。恰恰相反,这些照片充满乐趣、巧合和讽刺。

  刘涛说,“我觉得好玩儿,晚上开着音乐翻照片,能笑出声来”。

  最后,我把稿件的标题取为“我更愿意和生活开玩笑”。在我眼里,他的确是个爱开玩笑的家伙。

  他毫不掩饰对职业摄影师的羡慕,“我趴在地上抄水表的时候,职业摄影师们都在发和模特吃饭、参加某某活动、到了某某高档餐厅的微博。再看看自己,在街边餐馆里吃包子,这落差太大了”。

  刘涛解决“落差”的方法很街头。他干脆不刷微博,“我不看,就不会想,老看老想,就会觉得自己现在做的都是错的”。

  目力所及,很少见到刘涛这样的摄影师。他活在边缘,并自得其乐,拍出了一堆让人忍俊不禁的照片。

  刘涛的照片为何好看,答案确实在他的职业,但与我们的假定无关。他的业余身份,赋予他更自由的创作心态。他比大多职业摄影师更讲究趣味,不预先设定社会议题和公共意义。所以,他愿意扛着机器在大街上来回游荡,愿意花一个月的时间来等一张有趣的照片。

  这与阶层、逆袭和正能量无关。刘涛的出现只是又一次证明了我们的“职业”标签多么泯灭创造力,而摄影这种“艺术活儿”,到底总要靠不甘于无聊和不落于窠臼的人来做。

  新京报记者 胡涵

  【人物】

  刘涛,男,32岁,合肥供水集团抄表员。从2010年开始,他拿着相机在合肥街头拍摄照片,发表于网络。

  最近,他的照片因为独特的街头风格而受到关注,他也被称为是“野生的摄影大师”。

相关推荐
34万人热衷的“打鸟”到底有多上头?
数据
博物馆的未来是什么?
文化
支棱时刻:精神锚点建造指南|2025北京图书市集沙龙预告②
文化
顶配搭档幕后对谈:为托尔金创作,是一种什么体验?
文化
当TA成为“主播”,乡村振兴——
新京号
雅安,横跨两种四川!
新京号
大戏看北京9月23-29日文艺资讯丨《红色娘子军》引领展演季
娱乐
2024上海书展闭幕,这些新书和活动值得回顾
文化
谁在我家窗台下了个蛋!?
新京号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