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虽然昨天(10月19日)的空气质量并不适合跑步,但天还没亮,天安门广场东侧还是挤满了参加北京马拉松的人。参赛者按照以往的成绩分区出发,由于这是我第一次参加马拉松全程比赛,被安排在了全程最后一区——第六区。
7点以后,开始有教练带着选手们做热身操,比赛的气氛一点点热闹起来。
值得一提的是,这次主办方在天安门广场备足了移动厕所,男选手上厕所基本没有排队现象;由于参赛的女选手比较少,很多女厕所也变成了男厕所。去年备受关注的“尿红墙”现象基本得到杜绝。
8点多,队伍开始向前蠕动,大家挥舞着双臂,欢呼着跑过了起点,很多人的“人生处马”之旅正式开始了!跑者们首先通过的是天安门,在这里停下来合影的拍照人特别多,人们无法以正常的速度前行。
由于人太多,与我同期出发的跑者,基本是以慢跑完成前15公里的。
去年习大大去过的庆丰包子铺月坛店也在跑步线路上,这里也成了跑者们边跑边议论的话题,我听到有人说跑下42.195公里全程后,要来这吃个“主席套餐”。
路途中,跑者们的奇装异服也是一大看点,有打扮成孙悟空的,有戴着猪八戒面具的,有扮成花仙子的,还有穿着豹纹的。还有一些特殊的公益组跑者,如盲人跑者,他们由健全人牵引着向前奔跑;还有坐在轮椅上被人推着前行的选手。看着他们仍然坚持行进在赛道上,自己也有了动力,不觉加快了脚步。
半程马拉松终点设在知春路地铁站附近,半程跑者在这里冲线了,而我仍要继续向前。参赛选手逐渐变少,速度也逐渐能够加快了。可速度一快,很多问题就出现了,路边越来越多停下来压腿治疗抽筋的,还有到了极限点开始行走的——在跑步圈有这么句话,真正的马拉松是从30公里开始的。一般跑者会在32到35公里时出现“撞墙点”,就是身体极度疲劳,实在跑不下去了,心理上也想放弃。这时放慢速度,熬过人体极限,就会海阔天空。
熬过极限点的最后五六公里,被安排在奥林匹克公园中轴线上,来这里加油的观众也多了起来,跑者们与观众击掌相庆的场面随处可见。筋疲力尽的时候,与陌生人挥手一击,力量仿佛被传递到了身上,跑者们就这样一公里一公里地跑向了终点。
冲过终点线后,大家如释重负,在休息区横七竖八躺下,或做着各种放松。领取完赛奖牌,跑者们纷纷合影留念。我也得到了一块,拿在手上沉甸甸的,在这个没有阳光的中午,我依然觉得它闪闪发光。
新京报记者 李飞
(本文首发新京报新媒体,您可以在微信中搜索公众号“新京报”,或添加微信号:bjnews_xjb了解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