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名副厅级官员,“静悄悄”地在出租房中被抓。
10月7日,官方证实,已失联60多天的洛阳副市长郭宜品6日下午在长沙市一出租房内被抓获。
“这么大的事咋捂!” 一名洛阳市公安局警风警纪特邀督察员称,自己6日就将郭宜品被抓的消息发到网上。在发帖几个小时后,有人便联系到他,“把涉及此事的微博‘内处理’了。”
郭宜品被抓不应是“副市长失联”的终结!西安晚报称,官员不能“静悄悄”地被抓。失联副市长被抓,还留下太多公共的疑问。
长江日报预测,郭宜品或牵涉更多人更多事。
一个副厅级官员怎么就悄无声息丢了呢?
南京日报感叹,失联副市长被抓,问号更多了。
跟悬疑剧一样,一个副厅级官员怎么就悄无声息丢了呢!他究竟是如何潜逃的?
寻找郭宜品的官方行动始于8月5日,当天河南成立专案指挥部,并印发《“8·5”专案排查提纲》;但直到9月15日,河南公安内部发布追逃信息,确认郭宜品为在逃人员,此事被媒体曝光,公众才知道有个副市长丢了。
河南当地一位观察人士曾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洛阳市另一县城的政法部门官员曾在郭宜品失联前与其见面,该官员近日也遭到调查。
同样,在郭宜品失踪后,警方悬赏500元让不少网友感到困惑,难怪有人调侃道“寻找一名失联副市长,还不如寻找一条丢失的狗?”。警方到底希不希望民众协助缉人呢?为什么不愿向民众交个底?
荆楚网则警告,应查查该失联副市长背后是否存在放水之嫌。如果总是纠结于贪官是如何地狡猾,那恰恰映衬出对官员监管的失职与无能。
回顾郭宜品的仕途不难发现,其官声不佳,治理水平不高,屡遭举报;其受贿、包养情妇与开发商利益勾结等传闻满天飞;尤其是在2010年,河南伊川县国民煤业公司发生瓦斯爆炸事故致44人死亡、6人下落不明,时任伊川县县委书记郭宜品受到党内严重警告处分,但处理之后,郭宜品官位不降反升。
据《财经》援引匿名知情人士信源的报道称,在该特别重大事故中,郭宜品通过关系联系了某高官之子,涉嫌送上千万元以保住乌纱。
网友疑惑,哪来的千万元送礼?这是多高的高官才能摆平?
人民网也发问,失联副市长被抓,曾送谁千万“自保”?
据新华社报道,按照当下的行政级别划分,从县处级到地厅级是一个很难跨越的坎儿,很多公务员穷其一生也难以逾越。郭宜品在主政伊川期间官声不佳,且被组织给予党内严重警告处分后竟然得到提拔,这背后的原因值得好好挖一挖。
现代快报在这个谜团中看到了一定的积极意义。公众都在疑惑,媒体披露这则消息,已属不易。或许案件还在侦查,很多细节还不便披露,但是新闻媒体参与反腐,足以见得监督空间比以往大了。
官员失联前必有监督失联
这是一个官员可以轻易失踪的年代吗?
新京报的评论文章总结,原本像郭宜品这种副厅级干部的落马,不会长时间占据舆论场核心的,相反是当地政府的办案不透明,成功地制造了悬疑、“吸引了火力”。
重庆商报担忧,抓住了一个郭宜品,还有多少在逃的“郭宜品们”?是个案还是窝案?动辄的官场塌方、仕途地震,振奋了人气,也迷惘了人眼。
中新网评论称,郭宜品失联事件本质表现为权力失控,暴露出对官员日常监督管理的盲点,“履新不足半年的副市长说‘丢’就‘丢’,令人愕然。”
北京晨报对此表示,官员失联前必有监督失联。权力使用监督、升迁监督、日常监督,每一个环节都出了漏洞,官员不突然失联才怪呢。
失联的副市长找到了,真相却仍在路上。通过这些问号解析郭宜品的人生与官场轨迹,以之为鉴推进反腐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进程,南京日报称这才是这次追寻的最终意义。
可以说,郭宜品涉及的问题都是贪腐的典型案例。四川在线最后警示,一旦让权力与金钱成为官商盛宴的主角,无论对谁来说,都是一条不归之路,都将被绳之于法。
新京报新媒体记者 戴熙婷
(本文首发新京报新媒体,您可以在微信中搜索公众号“新京报”,或添加微信号:bjnews_xjb了解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