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可曾记得初入小学时,诵读完“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后,回家坐在小板凳上认真吃完每一粒饭的情景。
近日,提前拿到上海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材的家长发现,课本里删除了旧版本中全部的8首古诗,包括《草》、《画》、《梅花》、《悯农》等大家耳熟能详的作品,此事引起极大非议。
9月9日,习近平在北师大和师生交流时表示,很不赞成把古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
翌日,随着北师大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任翔发出“北京小学一年级古诗文将增至22篇”的表态,争议声再起。
删和增都引起争议
随着时代的变化,修改教材内容无可厚非,也势在必行。
上海小学一年级教材删除八首诗歌引发非议后,上海教委相关人员表示,此举是为了给小学生减负。
这是减负吗?有家长说,奥数还在,作业成山,怎么拿古诗开刀,这算哪门子的减负。
新华社发文,古诗非“赘肉”,“删诗减负”,删减掉的是中华文化的精气神。
新闻晨报认为,经典诗文确实比那些假故事、假童话、假心灵鸡汤更有价值。诗歌是韵文,容易朗诵和记忆。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样的诗句通俗易懂,又将一些朴实的道理润物细无声的播进了小孩的心里。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孩子在享受诗歌美感的同时,还学了数字。这确实比鸡兔同笼一类的奥数题更有趣。
难怪南方日报称,不是我们过来人站着说话不腰疼,难在哪里?
昨日,北师大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任翔在习近平讲话发表后的第二天旋即表示,由她负责主编的北京市义务教育语文教材中,小学一年级《语文》的古典诗词,将由现在的6到8篇增加到22篇,整个小学阶段不少于100篇。
“就怕有人会错意,做出矫枉过正的事情。”凤凰评论注意到,@人民日报发布这条新闻后,有条评论得到了诸多网友的点赞,“领导可不是这个意思。”
今日,任翔澄清教材修订并非临时决定。“我们不是听了习主席的建议才修订的,只是巧合。目前,教材已编完。”
课本内容该如何改?
教育关系到一个民族的未来,所以每次决策都应该审慎对待。这也是为什么语文教材的每一次变动,都会引来躁动的争议。
“让低年级的孩子学习古诗词,主要在于选什么,看孩子对什么感兴趣,我国古代诗词很多都是童趣盎然的。”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反驳“诗歌负担”一说。
新闻晨报采访专家观点:我不建议《山中寡妇》、《石壕吏》这种苦大仇深又艰涩的古诗给初中小学的孩子学习,里面太多斗争色彩他们还不能理解,又很难背,反而增加他们对诗歌的恐惧。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基因,甚至是精神家园。专家们普遍认为,我们要改革的是去除晦涩难懂和与现代精神不相契合的内容,而不是简单粗暴地删减、添加。
中国青年报也认同此观点,教材改革尤其是语文教材改革,不是简单的量上的增减,而应该从文化角度尤其是人生观、价值观上充分考虑取舍,失去了文化根基的课改,至少也得不到社会的认同。
正如人民日报所评,习近平批评“去中国化”是在批评谁?习近平所不赞成的,是一些人不分青红皂白反传统的态度。
评论员韩浩月认为,习近平站在捍卫传统文化的角度,对课本删除古诗词进行表态,具有指导意义,在传统文化日益冷落的今天,也契合公众文化心理。
语文教育事关青少年眼界视野的形成和思想观念的培养,因此课本内容的变动不应该被一个小的研究团体甚至编写组所能左右,他们更应该在技术性、专业化方面尽其职责。
新京报新媒体记者 戴熙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