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烟大海底隧道工程需要开门讨论
新京报
2014-09-01 02:30

  ■ 观察家

  对于这样一项可能对经济社会乃至环境生态产生重大影响的浩大工程而言,必须做好扎实的前期论证,倾听各方面的声音,通过充分公开讨论,谨慎、缜密、全面地评估各种可能。

  8月19日,国务院公布的《关于近期支持东北振兴若干重大政策举措的意见》提出“下一步要加快推进渤海跨海通道工程前期工作”。短短一句表述,让沉寂多时的烟大海底隧道再次成为各方热议焦点。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梦恕披露,方案将在半个月内上报国务院,工程总造价预计不会超过3000亿元。

  这样的“热”,此前已经有过多次了。去年,大连一家媒体还以“全解密”的方式,详尽披露了这一工程方方面面的内情。当时给人的印象似乎是隧道呼之欲出。

  地方上的热情并非不可以理解。一道百余公里的渤海海峡,隔开了山东半岛与辽宁半岛,两地的陆路交通远在1600公里以外。尽管早在2006年烟台与大连之间即实现了铁路轮渡,跨越渤海也需6个小时。视线稍稍开阔一些,这一隧道也沟通了东北与华东两大重要经济区域。

  加之这些年来国内在隧道技术上的日渐成熟,也给了有关各方以足够的底气。凡此种种,均使得很多支持者在谈及这一堪比三峡的项目时,洋溢着乐观情绪。比如,王梦恕院士就曾对媒体表示,“技术上不存在问题”,“10年收回成本”。

  不消说,这些意见自有道理。但是,国务院只是确认目前要做好的是“前期工作”,对于这样一项可能对经济社会乃至环境生态产生重大影响的浩大工程而言,必须做好扎实的前期论证,倾听各方面的声音,通过充分公开讨论,谨慎、缜密、全面地评估各种可能。

  比如,烟台和大连之间的客货运需求,是不是已经到了必须修建这样一条隧道的节点?在数千亿的投资与可能的收益之间,又是怎样一种换算方式?即如有专家所言,也可以评估一下,修建隧道与修建一条环渤海湾的陆地高铁项目,二者对于沿线各地的经济拉动作用究竟如何?

  又如,在渤海湾沿线密布重化工产业的环境下,海底隧道如何保证自身以及海洋生态的安全?此外,还有地震、外力破坏等情形,似乎均应该有所考虑,不能简单否定。

  其实,越是在涉及国计民生的重大项目上,越是应该有充分的讨论,特别是要认真倾听不同意见。经验告诉人们,任何反对的声音都是宝贵的财富,都有可能使得项目沿着科学、理性、公开的正确轨道前进。据披露,这一规划已经有20多年的时间了。然而,遗憾的是,相应的讨论、质疑、辩驳、回应,仍十分鲜见。见诸媒体的,除了个别地方政府和专家的积极推动,“把好处说尽”的美好愿景,这显然是不正常的。

  既然整个工程耗资高达3000亿,堪比京沪高铁与三峡工程,则与之相关的争论也应该与两者相匹配,不能搞关门讨论。毕竟,烟大海底隧道的构想从1992年提出至今已经有不少组织向上呈报方案和研究成果,但项目一直未能在国务院正式立项。这足以说明,在重大工程的决策问题上,国家越来越慎重。

  □胡印斌(媒体人)

相关推荐
世界最长海底高铁隧道全面掘进“双向入海”
时事
考文垂回应跨性别运动员相关争议:重新审视女性项目参赛资格标准
第一看点
充“职”赋能 向“衔”而行 从“新”出发︱机动支队2025年消防员衔级暨职务晋升培训纪实
新京号
北京大学举办基础软件生态建设与科研成果转化研讨会,探讨国产软件实践典范北太天元
新京号
“反内卷”情绪继续扩散,政策东风能否持续助推商品市场行情
财经
AI赋能慈善:机遇与挑战各在何处?专家学者热议智能时代的公益未来
新京号
科创与金融共振,上市公司高管与机构“碰撞”北交所创新机遇
财经
王升远:战争记忆的接力——专访《里斯本丸沉没》导演方励
新京号
这场对话藏着万亿市场(全文)!黄仁勋与王坚预言物理AI浪潮
科技
北京文物修复师“大考”
图说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