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媒目】为什么要对冰桶挑战说“不”?
新京报 记者 戴熙婷 编辑 李雪莹
2014-08-25 18:27

  “这活动也就这样了,闹腾几天就消停了。”一位渐冻症患者对参考消息的记者说,“很多媒体都把精力放在‘明星挑战’,‘湿身’这些话题上,对背后这个群体并不重视。”

  公益也可以很快乐,这个夏季,火遍全球的“冰桶挑战”活动开创了一种新的公益参与方式,并且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度。经济界翘楚,演艺界名人,体育界精英都踊跃参与其中。

  不可否认,这项活动有着巨大的积极意义,但伴随而来的“隐形道德胁迫”和“借机炒作”的质疑也现实存在。

  一场忘记初衷的泼水狂欢

  “冰水浇下来的那一刻,如果你能感受到这个群体‘被冻住’的痛苦,这就是我们的初衷。”

  然而很多参与者在参与挑战的时候,却从未提ASL(肌萎缩侧索硬化症,俗称渐冻人症。)

  网易的亦观察今日称,在中国,这个活动已然变味,变成大V们的一场秀,甚至发出呼吁:“没有公益的冰桶挑战,请到此为止。”

  城市晚报眼里的冰桶挑战则是一场游戏,你指名我,我指名你,一桶水,一段视频,你公益了,我也没落下,至于捐款的事、渐冻人的事,统统忘了。

  昨日上午,王石针对挑战做出回应:“我这几天不断接到冰桶挑战的邀请,请你们不要再进行挑战,我关心渐冻人也捐了款,但是不要再去炒作。”

  齐鲁晚报从心理层面分析此事,单靠慈善的力量根本不足以推动“冰桶挑战”席卷全国。这个活动一击即中的是人性深处的从众心理,而不是悲悯情怀。今年的“冰桶挑战”也不过是另一种“江南Style”,狂欢过后很快将销声匿迹。

  晶报将“反思冰桶大战”看成是一项“危险任务”,因为“谁反对谁就站在了‘道德至低点’谁敢说不谁就是与大家为敌。。”但包括账目不清等却是“冰桶挑战”存在的客观问题。慈善不能光说不练,没有行动,也不能高举“掏钱大过天”的大旗肆意而为,心安理得地践踏慈善的核心价值。

  慈善不应成为营销手段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一些明星以环保、节水的理由拒绝浇水。

  一桶桶泼掉的水让旱区的一些人感到了不适,8月22日在河南省鲁山县,民众拿着空水桶集会,对冰桶挑战说不。一些旱区民众喊着“我们要喝水”等口号,呼吁改变方式救助渐冻人。

  新京报指出了该活动的指向性错误,解决由旱灾引发的“我们要喝水”的直接责任人应该是当地政府,而不是说对“冰桶挑战”说“不”就能解决。

  事实上,此次抗议可以理解为旱区民众的一种情绪宣泄。齐鲁网认为,鲁山县民众真正应该抗议的不是“冰桶挑战”项目,而是当地几成摆设的水利设施和迟缓无力的救灾工作。

  更令人不齿的还在后面,鲁山灾民举空桶的组织者坦言,希望通过“我们要喝水”“让大家知道河南鲁山的中原大佛,达到一定的宣传效果”。

  京华时报警告,如果“对冰桶挑战说不”成了闹剧,沦为了行为艺术,不仅无法赢得理解和同情,反会弄巧成拙。

  面对“冰桶挑战”政府何为

  面对“冰桶挑战”,美国政府说出了“不”。

  美国国务院、国防部和众院日前下达通知,禁止政府人员、军人和议员参加。美国总统奥巴马拒绝参与“冰桶挑战”的传播,并要求别的政府领导也当如此。

  为什么行善施义有可能成为“谋取私利”?新京报分析,美国公务员道德准则把不能公正履行职责也看做是以权谋私,参与“冰桶挑战”活动,可能让其他慈善组织有不公的疑问。而公务员在参与中也可能捞到好处,比如知名度,在选举中就能得到更多选票。

  那我们应该期待政府做些什么呢?

  在许多国家和地区,罕见病治疗不仅被纳入医保,同时个人负担也很少,例如根据美国《罕见病用药法》,该国罕见病患者享有政府医疗保健计划和商业保险双重保障。

  新京报认为,救助罕见病,要“冰桶”更要医保。中国民众的慈善意识还远未成熟,想通过慈善募款,为罕见病治疗筹集长期、稳定的资金,根本是不可能的事。罕见病的治疗,关乎社会公共利益,罕见病全面纳入医保,不能再拖。

  财经网今日在向@瓷娃娃捐款之余呼吁:国家应尽快通过立法等方式,建立起为罕见病患者提供有效治疗的长效机制,以从根本上解决相关问题。

  新京报新媒体记者 戴熙婷

  (本文首发新京报新媒体,您可以在微信中搜索公众号“新京报”,或添加微信号:bjnews_xjb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