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小平的话•语言风格】他的语言和做事一样干脆
新京报 记者 新京报记者 编辑 刘喆
2014-08-20 15:59

  邓小平的思想境界中,最重要的有两条:把人民利益看得很重;一生保持坚定的信念。把握住了这两点,就理解了小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语言。

  邓小平的语言和他的做事方式如出一辙,他说话不甚讲究文采,几乎从不兜弯子,直接切入主题,解决问题,非常干脆。

1986年9月2日,邓小平在中南海接受美国记者迈克华莱士的采访。他是一个沉默的人,而与外界对话时,他的语言通常很直接,一语中的。

  中年小平

  很少讲话更多在思考

“邓小平一直坚持说真话,不说假话。从不绕弯,也很少客套。这倒很有川东人的火辣性格。”——卢奇

  ●讲述人:经常扮演邓小平的演员卢奇

  邓小平年轻的时候很活跃,喜欢演说,也善于演说。语速很快,大家都叫他小钢炮。

  后来由于种种变故,邓小平慢慢变得沉默起来,平日也不大说话了。

  邓小平一直坚持说真话,不说假话。从不绕弯,也很少客套,这倒很有川东人的火辣性格。当难以讲真话时,他选择沉默。中年的小平更多的是在思考,很少讲话。

  “文革”期间的小平,边散步边思考是他最大的特点。

  邓小平的女儿毛毛曾经跟我讲过一个笑话,上世纪五十年代,父亲在家里很少讲话,几个子女都不知道父亲是干什么的,当时学校里高干子弟很多,毛毛说她一直以为父亲的官比人家的都小,在学校也不敢多说话,放了学总是夹着书包赶快回家。

  吃饭时,邓小平就更是听众了。只有当别人讨论得偏激时,他才会说上一句“胡说八道”或“你们不懂”,但也从不解释。

  这或许也是性格使然。邓小平妹妹也告诉我,他是一个性格很内向的人,一直都很沉默。

  晚年是邓小平人生最辉煌的阶段,他讲话和演说的机会多了,但其他时间依然不多讲话。

  这时候他的语言更自信,也更凝重。

  邓小平反对使用外交辞令

“‘不可拖延,不宜拖延,宜速决断’,这是邓小平批示文件时最常用的词语,也是最能代表他行事风格的词语。” ——阎建琪

  ●讲述人: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三编研部主任阎建琪

  这是一个值得人爱的人

  研究邓小平理论已有10多年,越靠近这位伟人,就越是爱他。很多人是值得尊敬的,但邓小平是值得爱的。

  邓小平话说得很少,沉默的时候多,在家里也总是当听众,但他的感情是非常丰富的,在情感上几乎是完美的。

  他是个体育迷,喜欢看足球,喜欢打桥牌,喜欢游泳,喜欢呆在家里享受天伦之乐。他也抽烟,也喝酒。过寻常人家的普通生活是他一直的向往。他喜爱孩子,在任何场合看到小孩都要上前去抱抱或抚摸一下。

  他说要尊重人才,他亲自抓解决夫妻两地分居的政策,提高知识分子住房待遇,关心的很具体,很人性。

  凡是他出现的地方都有群众,他最怕的就是扰民。晚年时,他很想逛商场,思索再三还是放弃,有人告诉他北京建了个世界公园,很不错,他很神往,可还是说,“算了,太扰民了。”

  “不可拖延,不宜拖延,宜速决断”

  “不可拖延,不宜拖延,宜速决断”,这是邓小平批示文件时最常用的词语,也是最能代表他行事风格的词语。

  邓小平不是诗人,他是一个实干家。

  邓小平的语言和他的做事方式如出一辙,他说话不甚讲究文采,几乎从不兜弯子,直接切入主题,解决问题,非常干脆。讲话很少,但每一句话都一语中的,从不拖泥带水。而他在工作上,也非常干练,决策果断,处理事务非常快。

  战争年代的邓小平,定期向中央工作汇报,毛泽东评价说“看小平的文章,就像吃冰糖葫芦一样爽快”。

  我觉得,他的这种简洁明了的语言方式,得益于长期的战争年代,作为政委的他需要经常起草无数的电文,而电报对语言的要求是非常准确明了的。

  但是有一点需要提示,邓小平的语言虽然简洁,但他其实是一个善于演说的人,逻辑思维能力非常强,而且善于长篇大论。

  邓选很朴素,一般人都能看懂

  与其他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相比,邓小平的理论是最朴素的,最容易理解的,他的语言很简单明了,一听就能记住。

  邓小平经常说马克思主义并不玄奥,是很朴素、很具体的。他的文选中,常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抽象的马克思主义阐释得妇孺皆知。

  “不管黑猫白猫,逮住老鼠就是好猫。”

  “头几年,要非常谨慎,重大的事情要稳当一些,摸着石头过河,看准了再搞。”

  “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的试,大胆的闯。”

  这些看似简单甚至有些俗的话语,背后却是深刻的思想内涵。

  外交语言上,他直截了当风格强硬

  据我们查证,作为外交家的邓小平从来不用外交辞令,也反对使用外交辞令。他从来都是不讲假话,只讲真话。

  邓小平的思维非常清晰,他的逻辑思维能力很强。

  在香港回归问题上,邓小平更是不留回旋余地,体现了超常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反应力,他讲香港问题,从不打马虎眼,干脆利落,一语中的,提出解决办法。

  与周恩来的温文尔雅一样,邓小平的直率取得了西方世界的认可。他们觉得这个人无需揣测,无需防备,打起交道来更简单一些,不过,邓小平的直截了当和强硬风格也让一些西方人士头疼。

  语言直截了当,做事风格强硬,这就是邓小平。而形成这种特点的原因就是,他把人民的利益看得很重,对信念坚持一生。

  晚年小平

  几乎每句话都是论断

“晚年时的邓小平语言更加的直截了当,几乎每句话都是论断。而每个论断展开来,都是一篇大论文。” ——赵存生

  ●讲述人:北京大学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主任赵存生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伺富裕。”

  “中国一定要坚持改革开放,这是解决中国问题的希望。”

  这些都是流传很广泛的邓小平的著名论断。晚年时的邓小乎语言更加地直截了当,几乎每句话都是论断。而每个论断展开来,都是一篇大论文。

  这是一个老人经过深思熟虑后的语言;邓小平的一生中,思考的时间远远多于讲话的时间,所有的论据;论证都在他的思考中完成。

  晚年的他,深感时间的宝贵,他一直处在一线抓实际工作,很务实,不喜欢讨论,不喜欢争辩,留给外界的就是一个简单明了的观点。

  他的论断往往抓住问题的关键,然后用谁都可以理解的语言表达出来,指导性很强。很多人听了他的讲话,马上就有“茅塞顿开”的感觉。

  “邓小平的语言,确实起到了高屋建瓴的作用。”

  新京报 2004年8月20日

相关推荐
阿甲:儿童心灵中善良与野性共存的“魔法”
文化
库切《波兰人》:只有在灵魂的“语言”里,爱情才能存在
文化
从安徒生到AI时代,童话如何继续书写?|安徒生诞辰220周年
文化
帕斯捷尔纳克|太阳在冰上取暖,一日长于百年
文化
史军、刘海龙、梁捷、蒋方舟、严飞、刘擎对AI的回答
文化
《还有明天》​为什么好看?
文化
《掌心》破局:用女性情谊融合悬疑叙事丨娱论
娱乐
回头见,巴尔加斯·略萨先生丨逝者
文化
大戏看北京文艺资讯丨音乐剧《速记员》以笔为剑破困局
娱乐
北京唯一电报窗口迎来市民打卡怀旧,“惜字如金”承载时代记忆
北京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