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邓小平”新剧中的视觉政治学
新京报 编辑 闫宪宝
2014-08-11 03:30

  ■ 观察家

  从8月8日开始,作为对邓小平诞辰110周年的纪念,48集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开始在中央电视台黄金时间播出。而一年半以前,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傅高义的巨著《邓小平时代》的中译本,也由三联书店在中国大陆出版。政治开放的态势,似乎正在经由媒介内容的悄然开放而为外界所知。

  总体上看,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在三个方面实现了对以往同类电视剧的突破。第一,一些过去影视作品很少涉及的“敏感人物”,如华国锋和胡耀邦等,得到了较为全面的艺术呈现。尽管此前在《浴血坚持》等剧集中也出现过胡耀邦,但故事的背景均设为1949年之前,而华国锋则是首次在电视荧屏上出现。重要政治人物从“不可见”到“可见”,无疑预示着主流政治叙事至少在符号层面上,具有了比以往更大的包容性。

  第二,电视剧借鉴了曾经取得票房成功的两部主旋律电影——《建国大业》和《建党伟业》——的经验,摒弃传统的特型演员选角思路,广邀演技精湛、口碑上佳的知名电视演员出演重要人物:曾经成功饰演孙中山的国家一级演员马少骅,在剧中饰演邓小平;曾因主演《蜗居》等流行剧集跻身一线男星行列的张嘉译,饰演习仲勋;而邓小平的妻子卓琳,则由两次获得飞天奖的著名女演员萨日娜扮演。打破特型演员制度的选角,既是提升剧集可观赏性的有效方法,也意味着过去那种通过严格设计政治领袖的荧屏视觉形象,以凸显其象征性地位的“灌输式传播手段”正在改变,将一部分接受和阐释的权力让渡给普通观众。

  第三,电视剧的生产者和播出方体现出明确的话题营销意识,不断通过传统媒体和社交媒体的滚动讨论,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当然,邓小平本人作为中共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其在电视这种大众文化场域内如何得到塑造本身,便具有强大的话题吸附能量。报刊和互联网上的各种讨论还是提醒着我们,这部电视剧有了明确的“传播观”,与以往很多主旋律剧集大不一样。

  一种流行的视觉政治学认为,政治领袖在大众媒体(尤其是电视)上的“可见性”构成了民众对其认同的符号基础,而《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一剧,其实是中国高层政治通过电视逐步实现日常化进程的一部分。而通过大众传播和讨论,有助于观众更好地了解政治和政治人物。当政治和政治人物展现出更加丰富的面貌,其所蕴含的主流价值观才能更易为民众所感知和接受。

  □常江(学者)

相关推荐
【央媒省媒看临泉】杂技,不只于“技”
新京号
大戏看北京元宵特刊丨国家大剧院歌剧《茶花女》演绎爱情经典
娱乐
挑花眼?北大新学期开设通识核心课推荐
新京号
百岁卡特离世:“不受欢迎”的总统和被视为“楷模”的前总统
国际
从歌舞杂耍到百老汇音乐剧,美国戏剧经历了哪些发展历程?
文化
大戏看北京12月23-29日文艺资讯丨《战争与和平》经典重现
娱乐
2024新京报年度阅读推荐入围书单|人文历史
文化
大戏看北京12月16-22日文艺资讯丨胡廷江作品音乐会将启
娱乐
“大戏看北京”2024展演季闭幕大戏《李白》,走近诗仙的人生
娱乐
砺行致远 | "春华秋实"国家大剧院第十七届艺术院校舞台精品展演璀璨启幕
新京号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