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媒目】国际舆论咋看待日本解禁集体自卫权
新京报 记者 张运贵
2014-07-03 09:36

  (本文首发新京报微信,您可以在微信中搜索公众号“新京报”,或添加微信号:bjnews_xjb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在你们成为不能见光的人时,国民和日本才更加幸福。希望你们为了国家而忍受这一切”。1957年,日本前首相吉田茂曾这样“勉励”自卫队。

  “不能见光的人”或许将在安倍手里变成历史。7月1日,日本政府正式决定修改宪法解释以解禁集体自卫权。虽然对结果早已有所预期,但消息一出,还是让日本国内外舆论为之震惊。曾于199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日本著名作家大江健三郎站出来批评说,“(政府决定)颠覆了日本的和平宪法”。

  国内外舆论反对声无数,但似乎日本政府这次铁了心要打开“潘多拉盒子”。日本自卫队要“见光”了,东亚和世界的未来会暗淡无光吗?

  中韩异口同声反对

  日本自卫队野心勃勃地宣布要“见光”,中韩两国舆论自然不会沉默以对。

  《人民日报》警告说,解禁集体自卫权,是一个危险的信号,也是一记警钟。“日本右翼势力有偏执和冒险基因,这股势力不仅会尝试着‘把握时机’有所作为,今后甚至还会搞出主动‘创造机遇’的事情来。”

  《新京报》社论则从日本动用武力的三个条件入手,分析日本未来可能的行为逻辑。社论认为,日本解禁集体自卫权逻辑上充满漏洞,折射出这一举动的功利性和急迫性。功利性在于,日本想借此把美国更紧密地绑在日本的军事扩张冲动上;急迫性在于,日本与周边的中韩俄等国,都有领土争议问题。因此,“除了增加相关国家的疑虑,只会给地缘形势的不稳定造成放大效应。”

  韩国媒体也警告日本此举不利于地区稳定。《东亚日报》指出,日本政府的个别决定和行为应消除邻国的担忧,以对地区和平与稳定做贡献为原则保持透明度。

  韩国《首尔新闻》措辞更加犀利:安倍的决定如同向世界发出“日本是战争国家”的宣言,这标志着日本的“侵略DNA”将复活。

  “红色预警”还是“文字游戏”

  国际舆论又是如何看待日本此举呢?

  新加坡《联合早报》认为,日本对二战以来的防卫为主的安保政策做出重大修改,会引发中国与韩国的不安。但另一方面,日本民间反对战争的文化也不会轻易向政客文化屈服。

  虽然美国政府对日本的决定表示欢迎,但美国媒体更多的表达了担忧。

  《纽约时报》社论认为,解禁自卫权给日本安下了一个“企图复苏军国主义”的烙印,也给日本和邻国的紧张局势再添一个重磅炸弹。

  《华盛顿邮报》则留意到日本国内舆论在这一话题上陷入分裂。该报指出,很多人担忧中日日益增长的军事实力,但也支持宪法的反战条款,他们更担心此举可能让日本滑向引爆二战的军国主义。

  《华尔街日报》指出,安倍此举“将实现长期以来的个人目标,但有可能会使选民疏离。”

  也有媒体认为,没必要对日本的这一举动过于紧张。

  “德国之声”就认为,这不过是日本向美国靠拢的重要姿态,对安倍来说,这一转变的政治意义可能比实际军事意义更为重要。

  彭博社评论用嘲讽的语气指出,安倍没能力修改宪法,只好玩弄文字游戏。“安倍缺少足够多的选民支持,不能通过公投实现修改宪法的目的,因此他只好玩弄文字游戏,通过操纵国会来修改宪法解释来达到扩大自卫队在海外角色的目的。”

  “潘多拉盒子”已被打开

  日本国内的舆论也呈现一边倒的态势。

  日本三大报纸──《日本经济新闻》、《每日新闻》和《朝日新闻》民调显示,至少一半的受访者对日本行使集体自卫权的想法持反对态度,持支持态度的受访者不超过三分之一。

  不过,从媒体报道看,日本国内主流舆论之所以反对安倍此举,很多不满集中于安倍绕开修宪程序推动这一议程。

  《朝日新闻》社论批评称,7月1日,安倍绕开宪法制约,打开在海外行使武力道路,这是“日本立宪主义历史上最不光彩的一天”。社论认为,“安倍秉持着一种倒退的民族主义思想,但是,没有比民族主义和军事力量的结合更危险的东西了……日本选择的道路绝不应该是回归‘强兵’之路。”

  宪法再严密,再完备,民众反对声浪再大,似乎都阻挡不住日本政府打开“潘多拉盒子”。这不能不让外界担忧未来东亚乃至世界的局势。

  正如《新京报》社论所指出的那样,没有人能保证,在特定条件下,过度解释并使用集体自卫权,不会成为日本的选择。集体自卫权的盒子一旦打开,就有可能转化为高烈度战事的钥匙。

  光明网评论亦表达了近似的忧虑:以日本的国家综合实力,其以“正常国家”的姿态参与到国际事务中,必将给国际社会、尤其是亚洲和东亚带来一个为期或长或短的调适过程。国际社会以及日本如何在平衡历史与现实的基础上,避免零和乃至双输局面的出现,是摆在其面前的问题。

  新京报新媒体记者 张运贵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