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鸿闻是北京西城区的一名退休教师,今年75岁。
从2002年的韩日世界杯起爱上足球,为足球哭过笑过12年后,迎来自己的第4个世界杯。
收集世界杯剪报,赢球敲小鼓庆祝,熬夜看球写观赛日记,刘奶奶和年轻人一样对足球充满热情。她说,球赛跌宕起伏,蕴含着大悲大喜,又真实刺激,“比电视剧好看多了。”
老太太爱上足球赛
1999年,刘奶奶的大孙子出生了,小家伙特别招她喜欢两年后,大儿子带着孙子全家移民加拿大,“本来热热闹闹的一家子人散了,我从那时就成了空巢老人。”刘奶奶说,她受不了没有孙子陪伴的日子,那段时间天天因为想念孙子掉眼泪。
“我看见别人家的孩子心里就难受,后来就把孙子留下的东西全都收了起来。”这种对孙子的思念一直让她处于一种悲伤的情绪中,直到2002年的韩日世界杯,她在无意间打开电视看了一场淘汰赛,一下子爱上了这项运动。
“我喜欢足球的跌宕起伏和意想不到,突然的反转,突然的失落,比看电视剧真实,特别吸引人。”足球慢慢成了她的感情寄托,而想孙子的忧伤情绪也渐渐消散。有的朋友调侃她把足球当做自己的孙子了。
熬夜看球敲小鼓庆祝
刘奶奶说,2002年世界杯她最喜欢的球队是德国队。
“那年韩国队一直进了四强,八分之一决赛淘汰了意大利,四分之一决赛淘汰了西班牙,最终在半决赛被德国队终结。” 她回忆起当时的赛况时如数家珍。
当时她最喜欢的球员是德国队的门将卡恩,决赛中卡恩没有扑出罗纳尔多的球,“我跟他一样的难过,他坐在球门那的那张照片我还留着。”刘奶奶甚至为卡恩做了一个相册。
喜欢上德国队之后,2006年的德国世界杯,她更希望德国队在主场赢得冠军。因为时差的关系,当年67岁的刘奶奶像年轻球迷一样熬夜看球,怕影响老伴休息,她就睡另外一个房间,老伴知道她的性格,对于她熬夜看球这件事不支持也不干涉。
而每次到了进球时刻,她的庆祝方式也十分特殊。刘奶奶讲,孙子留下的东西中,她只把一面小鼓放在手边,担心高喊会吵到老伴和邻居,她就自己敲那面小鼓来抒发自己的兴奋心情,“不然会觉得憋得慌。”
“看球日记”释放情绪
刘奶奶看球有个习惯,每看一场球就会写一篇“看球日记”。
起初,对于足球只是充满感情,但还没有成长为专业球迷,不会从战术的角度分析一场比赛,所以就记下自己的感想,“德国队赢了输了,齐达内被红牌罚下了……”
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在家里刘奶奶是一个孤单的球迷,老伴不看球,自己每每看完比赛后情绪激动,但身边没有人和她讨论聊天,写“看球日记”就成了自己释放情绪的唯一方式。
2006年的德国世界杯,德国队在半决赛败给意大利,刘奶奶转而支持法国队,在冠军的争夺中,法国队领袖齐达内被红牌罚下,法国最终无缘冠军。刘奶奶说,情感波动很大,“难过了半个月。
“不必有爱,不必有恨”
“2006年我伤得很厉害,流了很多眼泪。”到了2010年南非世界杯,她写了八个字来劝诫自己:不必有爱,不必有恨。现在的她更关注足球场上一些胜负之外的细节。
她为德国队前锋克洛泽专门写了一篇文章,“让我对他刮目相看的不是他的进球,而是场外的表现:英德大战后,他没有只顾自己庆祝,而是主动去安慰场上最失意之人鲁尼(英国前锋)。”
她写道,这让我看到了他的善良,在球场上人性的善与恶,是在众目睽睽之下的。
今年,刘奶奶实现了自己的一个梦想,身为英超联赛阿森纳铁杆球迷的她,飞赴英国亲眼见证了自己喜欢的球队夺得足总杯冠军。而对于今年的世界杯,刘奶奶决定不再熬夜追了,改为早上起来看回放。
她这届世界杯支持的国家是德国和法国,因为德国有3个阿森纳球员,法国有两个。刘奶奶和自己的众多阿森纳球迷一样,希望阿森纳参加世界杯的球员都别受伤,世界杯结束后好好回来踢联赛,“不过张伯伦还没开赛就受伤了,”她哈哈笑了起来。
新京报新媒体记者 赵力 摄影 王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