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挖掘内涵,让端午节“活”在当下
新京报 编辑 闫宪宝
2014-06-02 02:30

  ■ 社论

  2008年,端午节成为国家法定节假日,6年过去了,端午节的很多传统习俗在广大农村还依稀可见,但在大城市却难得一见。很多城市人把端午节标签化为“放假三天”的休闲日。

  不无巧合的是,端午节与儿童节恰好前后相连,然而儿童节成为孩子欢乐的天堂,各种为孩子提供的娱乐活动,让一家人其乐融融享受天伦之乐。而端午节除了吃粽子,留给公众的文化味道越来越淡薄。两相对比,更让人反思端午节还存在哪些需求短板,可以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加以完善,从而“活”在当下不断前行。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说,传统节日的习俗是美好的,它承载了人们对生活的各种情感:热爱、思念、感恩、憧憬、祈丰。但寄予这些情感符号的文化仪式,诸如赛龙舟、插艾草、带香袋,吃“五黄”、熏“五毒”,来自于中国几千年来农耕社会的土壤滋养。而进入到后工业时代,日益城市化的人们既无法寻找到举办类似仪式的生活空间,更是在内心深处与传统节日浓郁的传统习俗渐行渐远。

  现代社会的主要特征之一是物质化载体功能日益强大,诸多文化元素都需要更符合人们需求的外部包装,以满足其交际、娱乐和消费。正如端午节象征之一的粽子,从以往的家庭式“作坊”自制,走向规模化产业化的流水线出品,在满足现代社会产品供给效率提升的同时,也无可避免地丧失了其背后的脉脉温情。与其蹉叹于端午节等传统节日的文化不在,不如让传统文化以更加开放自信的态度迎接新时代的新需求。正如专家所提供的建议,要让我们的年轻人乃至下一代,重新焕发对端午节的热情,就必须创造更为贴近、更为多元的文化营销渠道,比如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去参观各种民俗博物馆,举办类似于面向全民的包粽子、插艾草活动,让孩子们穿着古时的服装去参与各种端午节的传统文化活动。总之,通过更具体验性、更有时代动感的文化活动,让端午节不再像一个蹒跚难行的老人,而是具有亲和力和活力的小伙子。

  这需要政府引导,同时导入市场机制。正如目前不少地方举办的龙舟赛,往往由当地政府包办,结果因投入过大、活动内容单一而不见起色。而如果鼓励民间自发组织参与,就能激发更多的创新。

  传统文化一旦寻觅到合适的现代营销载体,就能获得巨大的成效。这可以从近年来火爆的《中国汉字听写大赛》、《舌尖上的中国》等节目中看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节日本身的游戏性、互动性并不相悖,以更加开放的视野兼容并举,不断吸收现代文化因子,改变传统中过分讲求中庸、封闭、内敛的文化性格,用现代价值观重塑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与营销方式。我们无需再讳言于节日文化也应走下神坛,学会使用市场营销、满足人们的文化消费心理,缩短现代人与传统节日的文化距离。

相关推荐
举办图书市集、对话文化名家,北京中小学校多种方式打开读书日
教育
2025年第一期北京市离退休干部“银发书香·真理味道”读书交流示范活动在景山市民文化中心举办
新京号
国企辞职,大兴青年陈山山返乡打造“桑文化”世界
北京
北京亮出去年生态环境保护成绩单,下一步怎么干?
北京
权威发布|我市召开生育友好宣传服务月新闻发布会
新京号
顶风违纪!点名正部级唐仁健
政事儿
“带薪钓鱼”成“神仙岗位”,戳中哪些社会痛点 | 新京报快评
观点
“善化里”念好“共富经” ——大济镇走出乡村融合发展新路子
新京号
喜报 | 电视学院师生荣获多项奖项!他们如何用视听盛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新京号
戴俊骋:年轻人是网红城市“产消者”,也是传播新引擎
智库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