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媒目】为石油献青春莫“献子孙”
新京报 记者 张笑尘 张静姝
2014-05-22 09:09

  (本文首发自新京报微信,您可以在微信中搜索公众号“新京报”,或添加微信号:bjnews_xjb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近期,上市公司中石油旗下最大的、最古老的油田公司——大庆油田,出台新招工政策:老职工的子女如毕业于“二本”非石油专业或“三本”将无法直接“接班”,而要通过考试。这一政策遭到部分职工及其子女反对。

  “在当前最难就业季看到有人强烈要求‘包分配’,是不是让人觉得时间又倒流到了30年前?”《中国新闻周刊》评论称。

  就业难与包分配

  在近两年“史上最难就业季”不断见诸报端的背景下,这样的新闻所引出的“境遇”差异,的确让人很难理解抗议群体的不满。

  网友@道哥甚至表示,“小时候,我就羡慕城里人,父母在什么单位上班,小孩就可以进‘系统’,银行的进银行,邮电的进邮电,工人子女也可以‘顶职’进厂。几十年过去我以为这一套已经废止,没想到居然在大庆顽强遗留!是不是该申请个非物质文化遗产?

  “包分配”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大中专学校的毕业生根据国家安排落实工作,这是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重要的就业模式。有幸享受这一制度,成为单位一员,意味着有稳定的工作和生活。随着计划经济的落幕,“包分配”制度也就成了历史,开始不少人难以割舍,直到市场经济发展,民众从中受益,“包分配”情怀才逐渐淡化。

  这两种经济模式的变迁造就了不同的价值观:自主就业代表了社会公正,受到鼓励,而“包分配”则被视为违背时代精神的逆潮流现象。

  “我们很安逸地保留着不上进的传统。”《中国青年报》的评论引述了一名油田子女的话。这篇文章指出:“如果说政府违反原则招收领导子女,属对公务员招录公平性的挑战,那么大型国企的子女招工政策,则是损害国民利益的制度性陋习。继续陋政,不仅持股的投资者不答应,拥有全民所有企业合法权益的国民也不会答应。”

  公平与特权

  但现实中,从“某银行公开表示给VIP客户的子女提供实习机会”到广东兴宁“凡是乡镇党委书记和局一把手,均可向上级提出要求,解决一名子女的工作问题”等等,成功实现“子承父业”的案例并非个案。

  针对大庆此次事件,“红网”刊发朱丹的评论表示,“国企的‘岗位世袭’和事业单位的‘萝卜招聘’,让众多走出大学校门的优秀青年寒心。当‘我为石油献青春,献完青春献子孙’从励志口号变成一句俚语笑谈时,‘保障劳动者公平就业的基本权利’也就成为了一句空话。

  专栏作者廖保平指出:大庆油田职工对“老子”的继承,到今天已经是“油三代”了,回报不可谓不源远流长,如若永不知足,难道要永远世袭下去吗?这种打江山、坐江山,父传子、家天下的思想什么时候才能扔掉?世上没有一陈不变的东西,不能够老是想着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啃老”,老子的光荣不等于你的光荣。

  《新京报》评论指出:对国企的“全民股东”来说,也没理由花费高额成本去“包养”企业职工的子子孙孙;而作为消费者,也有理由质疑:高企的油价中,有多少是因为子女包分配的冗员低效?

  《羊城晚报》用了一连串的比喻:回顾计划经济时代,诸多国企实行“子女包分配”的超国民待遇,进入这些国企工作简直像是封了“世袭一等将军”,似乎子子孙孙都拿到一张“长期饭票”,那时的国企职工堪称“共和国最幸福的人”。问题是,这种超级优越的“子女包分配”,对全民来说却是少数人的特权,既造成了社会就业不公平,也造成了严重的国企冗员问题,更养就了一大批懒人、庸人,成为拖垮国企的诸多重负之一。

  《人民日报》刊发评论指出:“目前部分国企招聘中近亲繁殖的现象还或明或暗地存在。近亲繁殖,从大处将,影响了求职者的公平就业,违背了社会公平正义,也违反了国家相关的人事制度。从小处讲,无益于国企的改革发展。”

  产业转型才有前途

  除质疑外,媒体也提出建设性意见。

  “家业再大的国企也可能被自己人拖垮,如果强行坚持对职工子女的特殊照顾,今天的“金饭碗”传到了子女手里也许就成了一钱不值的‘泥饭碗’。大庆油田近两年净利润下滑130亿元,也应该引起油田职工的警醒,不能再往自己的饭碗里掺沙子了。《齐鲁晚报》的评论提出了警示。

  据《新京报》报道,油田职工说,“大庆只有两种工作:市政和油田,其他都是待业。”

  《南方都市报》的数据显示,大庆已经从过去年产5000万吨原油,目前下降到4000万吨左右,预计未来年产量会更少,2020年可能只有上千万吨。当地显然认识到资源枯竭的紧迫,并大力发展其他产业,2011年,大庆“非油经济”的比例已由2000年的21%,变为2011年的53%。石油经济占整个经济比重,从2000年的79%,变为47%,非油经济总量首次超越了石油经济总量。但是,总体看,当地经济仍然倚重第二产业,尤其是石油、石化的作用依旧难以替代。

  《南方都市报》的评论总结称:从长远来看,一旦资源开发殆尽,“包分配”即便被利益群体竭力维护,最后也会因石油经济不景气而打折扣;老职工们质问“油田能不管自家的孩子吗?”或许更应反思的是,该如何推动城市产业转型,让年轻人有前途?”

  新京报新媒体记者 张笑尘 实习生 张静姝

相关推荐
散文丨核能,书写时代史诗
新京号
解文光,履新职
政事儿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的决定
第一看点
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拟表彰对象名单公示 樊振东等入选
第一看点
时间和纸上,写一些新的符号
文化
1.6万字!人民日报刊发援藏主题报告文学:高于高原的精神坐标
新京号
大戏看北京10月文艺资讯丨精彩演出贺新中国75周年华诞
娱乐
首批北京学生参加2024年京昆青少年融情交流营活动
新京号
新疆和田研学行——北京学校师生赴和田开启京和青少年融情之旅
新京号
大戏看北京8月文艺资讯丨热血青春,致敬军魂
娱乐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