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发自新京报官方微信,您可以在微信中搜索公众号“新京报”,或添加微信号:bjnews_xjb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我在内地出生长大,13岁才到香港。”
说这句话时,许知行(化名,微博ID中流青年)的语调波澜不惊,像是在暗示,过去没必要遮掩,现在也不值得炫耀。
“内地”与“香港”在他身上很好地融合在了一起。他说这是自己的优势,既了解内地的思维方式,也熟悉香港的文化习惯。他将自制的“香港寻厕攻略”做成了长微博,在骂战的硝烟逐渐散去之际,试图发出一种温和的声音,缓解因“一泡屎”引爆的积蓄已久的不满情绪。
他这位中立者成了博弈双方口诛笔伐的对象。一些香港网民骂许知行是“港奸”,立场不坚定;一些内地网民也并不领情:“香港,我再也不去。”
许知行早就料到会有这样的反响,他不解释。他说中立并不代表两边各打五十大板。客观是该负多少责任,就要负多少责任。他心中自有判断。
我问他,那发攻略能不能缓和双方的矛盾?
许知行沉吟许久。
壹 文化差异
许知行出生在上世纪80年代初,13岁那年,他随父母从老家山东移居到香港。毕业于香港科技大学的他,娶了香港本地女孩做妻子,如今有了一儿一女。
许知行是一名普通的公务员,这在香港算中产阶级。
和很多内地官员对待媒体的态度截然相反,香港的政府工作人员开明友善。当我表达了采访请求后,他很爽快地和我约定了时间。
“听我的口音,就知道我不是土生土长的香港人了吧?”
许知行希望用这种方式,拉近和我的距离,尽管他的口音已经被20年的香港生活浸透。
对于那泡屎和随后的骂战,许知行说那只是两地矛盾几天一次的复制,早已“司空见惯”。在香港,街头便溺是违法的,但对于一个两岁的孩子是否适用,许知行不知道。他说,即使不违法,让孩子在街头脱下裤子暴露隐私,也是对孩子的伤害。
我问他,如果你是孩子的父亲,总不能让孩子受罪,这种矛盾又该如何调和?
许知行不假思索:给孩子垫尿片应该成为习惯,“即使忘了,拉在裤子里再去厕所换,总好过在大街上脱下裤子。”
他说,内地的孩子会穿开裆裤,“但在香港,没有开裆裤卖”。
文化差异就这样产生了。
贰 资源争夺
许知行几次和我提到一篇文章,名字叫《焦虑的香港人》。主人公是一名女律师,同样是香港中产阶层的她,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已经变成了一名“本土派”。
许知行说,很多人认为是自由行过度开放,才让香港人对内地逐渐排斥,而实际上这只是冰山的一角。
许知行举例说,不久前廉政公署人员用茅台宴请内地官员被曝光,港人哗然,愤怒于公职人员用纳税人的钱公款吃喝。
许知行并不否认,内地对于香港的经济支持。但他认为这种支持反映到普通人生活中,却微乎其微。
许知行问我,你知道吗?10多年了,香港的大学毕业生的工资没什么变化,物价却翻了一番。他说,香港的基尼系数已经连续几年排在已发展地区的前列,“这意味着,香港每挣一块钱,绝大多数都进了财团和富豪的腰包。”
香港曾经有部著名的本土电影《麦兜故事》。在一家公司里做文员的麦太,本来算是中产,但公司倒闭,她也跌到了社会底层,一个人带着孩子打拼。在香港,很多人像麦太一样,曾试图回归中产,却发现太多岗位被涌进来的人才所挤占。
我问许知行,港人对内地态度的分化,是不是也与这种社会阶层的裂变有关,他想了想,“当然”。
许知行说,不少香港人认为香港在变糟。他举了很多例子,最后,无奈地说,“我讲的这些,你一定发不了吧。”
我沉默了。
为了让话题不再成为一方的“吐槽”,我试着和他探讨这种矛盾的解决之道,许知行很遗憾,“没法解决。”他觉得,裂痕不是因为几个孤立的事件而撕开,而是意识形态的不同所导致,他说,对于裂痕能否被填补,自己是悲观的,但终究要有人来做。
叁 需接受一个“平凡”香港?
就在几天前,因为在网上贬低内地一些网民,香港演员杜汶泽遭到众多内地网友和明星的围攻,并呼吁抵制他参演的电影《人间小团圆》。
这部彭浩翔执导的电影,在香港名为《香港仔》。
香港作家廖伟棠将影片中的隐喻,与两地持续的矛盾联系在一起:古天乐饰演的父亲一直怀疑女儿不是亲生的,最终在朋友的启迪下,撕碎了亲子关系验证报告。古天乐接受女儿的那一刻,或许是告诉那些“风光”一时的香港人,是该去接受一个“平凡”的香港了。
20年的香港生活,让许知行见证了太多港人的心路变化,他说,1997年,港人自发迎接驻港部队是发自内心的;2001年,港人庆祝北京申奥成功是发自内心的;2008年,港人为地震灾区捐款捐物也是发自内心的;今天,一些港人对内地的不满也是发自内心的。
许知行说,这种不满不需要回避,而一些香港人也并不回避。
而前面提到的那名香港女律师在文章最后说:“你是否曾为一座城市哭过?”
许知行描述,对现实的失望和无力,让一些香港人陷入了怀旧情绪。据说,每当入夜,一些年轻人会看香港的老剧集,比如《笑看风云》。也会听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歌,比如《一人有一个梦想》。感情里流淌的,就像《人间小团圆》预告片的片尾,“恩怨流水,一城自有一城愁;凡尘逆风,俗世岂能尽如人。”
文/贾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