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手记】“另类”农民杜深忠
新京报 记者 贾鹏
2014-04-03 09:48

杜深忠特意准备了一个笔记本,请每位来探访自己的人留言,说给自己留个念想。他告诉我,活了这把年纪,努力了这么多年,有这么多文化人来看自己,值了。

  杜深忠,60岁,山东淄博市沂源县杓裕村农民。高中毕业,参过军,当过村支书。

  他喜好书法,却只能在只有一米阳光的门前土地上挥毫;他喜欢琵琶,却总因不务农活而被妻子训斥;他希望走出农田,但外出打工的五年内,累掉了13颗牙……

  一部纪录片《乡村里的中国》,让这个默默无闻的山东淄博农民火了。

  一个农民,说自己不爱土地的时候,多少会让人讶异,就像一个记者说自己不爱新闻,人们会觉得他“不务正业”。

  杜深忠也明白这个道理,纪录片《乡村里的中国》拍摄期间,他第一次和导演焦波敞开心扉时,就要求关闭摄像机。但最终,他还是鼓足勇气在镜头前说了出来——“我对土地没有感情。”

  2月20日,朝阳区管庄一家快餐店里,我通过导演焦波的电脑看到了这部纪录片。影片尾声,山东淄博杓裕村春晚的舞台上,抱着琵琶的杜深忠迟迟不愿谢幕。焦波说,之所以选择杜深忠做主角,是因为他身上体现了农民少有的对精神领域的追求,而这种追求却又很少被外界认知。

  杜深忠颠覆了城市人对农民的固有印象。我想见见他。

  因为已经和媒体有过接触,所以杜深忠特意准备了一个笔记本,请每位来探访自己的人留言,说给自己留个念想。他告诉我,活了这把年纪,努力了这么多年,有这么多文化人来看自己,值了。

  谈起拍摄电影的这一年,杜深忠觉得自己始终是很兴奋,也很幸运。每当镜头对准自己,他就有了一个表达、倾诉和展示的舞台。用他的话说,自己在圣人不到的地方遇到了“圣人”。

  杜深忠常说,自己是个另类,尤其在这个“称不上龙潭虎穴却又是穷乡僻壤”的地方,自己追求的东西和别人都不一样,但他坚信,自己的追求没有错。

  他有时感慨,农村里总是在争吵,就是缺少一种素质,一种教化,“这些人的素质不是一天两天能提高的,就是坐上航天飞机提高也快不了”。在杜深忠看来,脚下的土地应该是美好的,对它付出多少它就回报多少,村民都讲道理,不再鲁莽和野蛮,崇尚文化,喜欢读书。

  他看不起别人,别人也瞧不起他不会农活儿。他会花690元(一年收入的十分之一)买一把心爱的琵琶;同时,他也会承认自己无法和土地绝缘。他很痛苦。

  杜深忠是一个有着极高理想的农民,有着绝对理想主义。他一直想挣脱土地,挣脱命运。这样的理想无可厚非,甚至崇高,但和当前的语境似乎还有冲突。

  很多看完电影的观众,会喜欢上杜深忠。不同阶层、不同年龄的人,都会在自己心中和他作比较,然后会发现,自己内心也会有杜深忠的特点,虽然生活的环境不同,但杜深忠的精神可以安放在每一个人身上。

  (本文首发自新京报官方微信,您可以在微信中搜索公众号“新京报”,或添加微信号:bjnews_xjb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新京报记者 贾鹏

相关推荐
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摘要)
时事
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
第一看点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