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庙会”也是公共行为的“文明镜”
新京报
2014-02-04 02:30

  ■ 北京论坛

  这几天,随着北京“逛庙会”人数的增多,景区的不文明行为也随之增多。据媒体报道,禁烟区抽烟、践踏草坪、随地扔垃圾、在公共场合打架、让孩子随地大小便等不时在多个庙会出现。

  应该说,公众对这些不文明现象并不陌生,同样的细节、同样的情景,经常跨时空出现在不同的节日与景区。

  就像是在做一道填空题,从时间维度看,答案可能是春节,也可能是五一、十一等节假日。从空间维度看,答案既可能是北京的庙会,还可能是北京的故宫、长城,抑或湖南的张家界,埃及的金字塔。

  问题在于,这些公共行为的不文明现象,屡屡被曝光,屡屡被围观,却又屡屡“上头条”。并且每次讨论都无疾而终,究竟是药方不对,还是无药可解?

  按照常规思路,出现种种不文明现象,制度层面一般会有所动作。

  2013年10月1日起施行的首部《旅游法》第十三条规定:“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应当遵守社会公共秩序和社会公德……遵守旅游文明行为规范。”数月过去,这些不文明现象似乎证明《旅游法》无法解决这一顽疾。

  2014年1月1日起,《北京市公园条例》正式实施,颐和园、天坛等11家北京市市属公园时隔8年后恢复执法权。正式施行处罚要在三个月“缓冲期”后。但据执法人员介绍,“主要处罚对象是野钓、野泳等行为。”换句话说,“条例”似乎同样无法与那些不文明的公共行为对接。

  就是说,制度层面的“动作”基本宣告乏力。舆论也常呼吁法律的归法律,道德归道德,大多数不文明行为属于道德素质范畴,法律自然无法直接管制,那么,如何通过道德的力量来改变,又成为新的问题。

  当然,有人说要通过学校教育,从娃娃抓起,也有人说要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行为规范,但是,这些几乎都被多次提及,仍无法阻止“中国式××”的我行我素。

  所以,“庙会”也是公共行为的“文明镜”。对个人来说,自然是“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多用文明的尺子来打量自身行为,对于公共场所的管理者来说,也要照照存在哪些不足,适时改善公共服务环境,比单纯抱怨或处罚更为重要。

  比如,报道说,一些孩子在厕所不远的草坪上大小便,原因在于“公园里的厕所虽多,但基本每个都要排队,一些家长为了省时间”。

  公共行为的文明,需要每一位市民与每一个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共同努力,一起营造。

  □双洎河(媒体人)

相关推荐
退款遭拒当场摔死小狗,哪里像个“爱宠人”! | 新京报快评
观点
“光脚踩座椅”:飞机客舱不是自家客厅|新京报快评
观点
“你在城市摆渡,后方我来守护”,美团袋鼠公益织密骑手关爱网
消费
今天,《人民日报》头版报道!提到雄安……
新京号
这个城市对“游烟族”出手了,网友:建议全国推广
数据
π对实验、数独竞速,北京市第一六六中学教育集团学生玩转数学
教育
泉水与繁花共舞,千年济南打开新的想象空间 | 新京报快评
观点
安装可视门铃侵犯邻居隐私,北京昌平法院解析其中主要争议焦点
时事
@全体车主,顺义新增63个电子警察,具体位置→
新京号
荣成文化活动精彩预告,打卡攻略→
新京号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