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行者档案
魏小安 男,衡阳人,1952年4月出生。著名旅游经济和管理专家,旅游、酒店研究专家。历任国家旅游局规划发展与财务司司长、中国旅游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旅游协会休闲度假分会秘书长、中国旅游文化资源开发促进会副会长、世界休闲组织中国分会副会长等职。
魏小安在旅行途中。
作为旅游业界的知名专家,谈起旅游,魏小安呈现的绝不是一张古板的学究面孔,他给自己题了一副对联,上联“闲云野鹤”,下联“散仙游侠”,横批是“好玩,玩好”。
魏小安说,他的人生历程很简单,第一阶段有各种各样的职业,但业余是旅游爱好者;第二阶段是旅游工作者,业余仍然是旅游爱好者;第三阶段,职业就是旅游研究者,业余还是旅游爱好者。其中“旅游爱好者”是一以贯之的。退去旅游专家的光环之后,他更有一颗“顽童之心”,将旅游作为“一生所爱”。他不仅是专家魏小安,更是行者魏小安。
并不是最好的条件才能有最极致的感受
魏小安13岁考上清华附中,学校图书馆里有一套杂志就叫《旅行家》。只要一有时间,魏小安就看这套杂志,“看得很上瘾,觉得什么时候能把中国的三山五岳走一遍,这辈子就不白活了”。所以他的旅游启蒙是从《旅行家》开始的。
16岁,开始在北京郊区漫游。背着一个包,骑个自行车就走了,那时的京郊几乎没有游人,也不可能有旅游的概念。但这个过程,却培育了他浓厚的旅游兴趣。
二十几岁的时候,魏小安和身边的一帮朋友,每到周末,就商量要去京郊哪座山,然后一拍即合,骑着自行车、背着毯子和吃的上山去。后来成为“旅游工作者”以后,要经常外出考察,也往往是裹着一件大衣就在山上睡一宿,或是住在草棚子里,没有如今所谓的“精致酒店”,他是“探路者”,一切从零开始。
这样的故事有很多,露宿在山头或者河滩上,点起篝火,喝点小酒,记忆里淡漠已久的唐诗宋词会自然冒出来。他们最珍贵的是有吃苦的勇气,勇气让旅行的体验深度起来,也生动起来。
今天的精品,就是明天的文物、后天的遗产
三十岁到四十岁之间去过的地方,最让魏小安兴奋,印象也最为深刻。在去过的地方中,魏小安盛赞新疆伊犁的特克斯县“八卦城”。新疆的特克斯县因八卦布局而闻名,八卦城呈放射状圆形,街道布局如神奇迷宫般,路路相通、街街相连。同时,八卦城具有浓郁的民俗风情、厚重的历史文化和秀美的自然风光。独特的城市规划让一座西部边陲小城很有光彩,成为一个与众不同的旅游目的地,带给人们城市建设方面的灵感。
最近让魏小安有“兴奋感”的是浙江鄞州的雁村,雁村四面环山,一条小溪穿村而过,民居多依山傍水而建。魏小安说,这里美就美在安宁祥和,没有都市的繁杂与喧闹;清澈的小溪水,古老的砖木屋,好像可以洗尽人们的焦虑、开启孩童的记忆。魏小安在一条巷子里看到了一群小黄狗,他还乐此不疲地去追逐这些小黄狗,想给它们拍照,结果这乡下“没见过世面”的害羞的小黄狗们撒腿就跑。结果,魏小安只捕捉到了它们闪入深巷中的掠影。
对于古城古镇的商业开发,魏小安指出这是一种必然的趋势,但他希望未来对于原生态地区的开发,一定要找有远见、有品位、有追求的开发商。魏小安认为古镇开发中,乌镇是最成功的案例之一。乌镇虽然商业化,但基本把原有的风貌和感觉都保留下来了,客人在那里会感到很舒服,而老百姓也获益颇多。乌镇有很多民俗和老百姓开的餐馆,餐馆的食品都是统一配送,保证了食品安全,就连烧饼的价格也能实现“标准化”。
对古城古镇的癖好,也在魏小安的研究中得以体现。魏小安说他在2014年想做几个新的题目,其中之一即是“中国旅游发展六古论坛,古城古镇古村庄,古关古道古街区”;第二是“创造未来的文化遗产”。其实早前他就曾写过一本书,叫做《创造未来文化遗产》,今年想再重拾这一课题。他说,“自然遗产是老天爷的,文化遗产是老祖宗的,我们这一代人,给后人留下什么?我的结论是,今天的精品,就是明天的文物,就是后天的遗产。”
自然遗产是老天爷的,文化遗产是老祖宗的,我们这一代人,给后人留下什么?我的结论是,今天的精品,就是明天的文物,就是后天的遗产。
■ 行者对话
成熟旅游者追求过程
新京报:在旅途中想要收获极致的体验,您认为应该具有哪些方面的素养?
魏小安:静下心来,还原到当时的历史时期,你就会有好的感悟;用今人看古人,不能还原到当时的历史时期,你会有很多困惑。
此外,还要有文化的储备,这样才能更好地还原场景。去敦煌莫高窟时,你会发现,有一种游客是在每个洞门口先拿着书仔细阅读后,才走进去的;然后再去下一个洞口,还会继续掏出书来看,看完书再进去参观。这样的游客如果是亚洲面孔,大都是日本人;如果是欧洲面孔,则八成是法国人。日本人和法国人把这里当做艺术圣殿来看待,他们得到的对敦煌的认识和感受,是那些只知前来“到此一游”的人们所无法领略的。初级的旅游者追求“目标”,而成熟的旅游者,却是“过程性”的追求。
新京报:您有一本书《旅游与人生》,您的人生与旅游紧密相连,这是您自己选择的道路吗?
魏小安:我做事情不是随波逐流。我们年轻的时候,很多人选择工作,听从的是“国家需要、组织分配”,而我是出于自己的爱好。那时候没有现在这样的社会氛围,更不可能有旅游方面的“专家群体”和“社会需求”。我就觉得,走这条路“很好玩”,看遍祖国大好河山,可以和自然交往,和历史人文对话。
有一年登泰山,我看到壮阔的场景,有所触动,闷了一天,没想到好的语言来形容,到了晚上,想到一句“一山云出,万山精神;一山雾涌,万山朦胧”。你说,这是在描述自然现象,还是说一种生活感受呢?有几个年龄比较大的同行说,是“哲思”。
其实我的人生还有一副对联,上联“追随念头,拾起话头,回归心头”,下联“懵懂一世,明白一时,快活一生”,横批“小安大道”。这副对联,也是我旅游人生的写照。
采写/新京报记者 张雪松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