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已八旬的教育家刘道玉,现在的生活非常有规律,夏天每天早上5点起床,坐到电脑前第一件事就是查收邮件。不管谁发来的邮件,他都会回复。而对于登门求教的年轻人,也是来者不拒。虽然年事渐高,刘道玉仍笔耕不辍,著书立说,继续为教育改革呼喊。
【人物名片】
刘道玉 1933年11月生,湖北枣阳人。1977年任国家教委高教司司长,对恢复高考起了推动作用。1981年至1988年担任武汉大学校长,是当时国内高等院校中最年轻的校长。在任期间,他在武汉大学率先推行了学分制、插班生制、导师制、取消辅导员等一系列改革措施。
曾出版《高等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知识·智力·创造力》等10多部著作。1985年获得法国总统密特朗颁发的最高荣誉勋章。
一日生活
5点起床 坐电脑前先看邮件
刘道玉的生活非常有规律:夏天时,每天早上5点钟起床,洗漱完了以后自己做早餐,6点半吃完,7点钟就坐到书房了。
从上世纪80年代当校长时,他就形成习惯,来者不拒,有求必应,有信必回。至今,这习惯依然保留。
他每天在电脑前的第一件事是看邮件,不管是谁给他发来的邮件,他都会回复。7点半到8点半,他会在学校内散步,九点开始,一直工作到十一点。
12点吃完午饭以后,他会稍微休息,从12点半到下午1点半,睡一个小时。起来后工作到3点半。之后他会打开电视,看一些体育节目。
晚饭以后,又是一个小时散步。冬天,他寻找有阳光的地方走,夏天在树阴底下走。
他现在还保持“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思考不止,写作不辍”的作风,家里共有6份报纸,《参考消息》《南方周末》,以及中央党校送的《学习时报》等。
每天早晚,他各有一个小时的自我按摩,从头到脚,并和老伴一起做自己编的保健操。之后,他会看报一个多小时,然后休息。
日常习惯
随遇而安 5600块退休工资很知足
在生活的很多方面,他基本上是随遇而安。
他的睡眠很好,在哪里都可以睡着。他随遇而思,在什么地方都可以思考。他随遇而学,电脑被儿子占用了以后就坐在凳子上看书。他随遇而写,因为坐得太长对身体不好,他坐大概半刻钟就起身走动,走动回去后,马上又可以恢复原来的思维继续写。遇上有人来谈话,结束以后他可以接着原来思维写下去。
他的右手吃饭不抖,用刀不抖,就是写作时会抖动(书写艰难症)。有一次,因为右手颤抖得很厉害,把电脑鼠标点错了,5万多字的稿子消失了。他专门请了搞电脑的专家,也没有找到。后来,他硬是凭记忆,把稿子全部回忆起来,重新写过。
刘道玉上网时间不多,主要是收藏自己需要的资料。
他每个月会到书店买一本新书,然后读完。最近几个月读完的包括托克维尔的《旧制度大革命》,钱穆的《中国思想百年史》,沈宁的《培育自由》等。
对于后者,他的感叹是,“美国的教育培育自由,中国的教育限制自由,你说怎么整?”
和他住在一起的是小儿子一家。他的大儿子是科学家,在北京工作,逢年过节经常回来。如果家里人外出游玩,就成了他写作的最好时机。
刘道玉一生既不抽烟也不喝酒,既不吃请也不请吃,包括很多学生来请他吃饭的时候,他都说免了。
他经常接受一些媒体的采访。但是一般不上电视台。“北大的世纪大讲堂找过我三次,凤凰卫视找了我几次,我都拒绝了,我说我其貌不扬,不宜上电视。”
自上世纪80年代末以后的十多年里,他每月只有三千多元的薪水,说他是有问题的人,十多年不给他涨工资。现在,他每个月5600块退休工资,“比我当时任职期间的副校长工资还低。但是我很知足。‘无病第一利、知足第一富、善友第一亲、涅槃第一乐,这四个第一对我影响很大。”
八十大寿
莫言贺寿诗:“先生声名重,改革举大旗”
去年,是刘道玉80大寿(虚岁)。在各地学生们的策划下,他在北京、上海、广州、武汉各举办了一场活动。
分散在各地的武汉大学校友,在工作岗位上不能回武大,希望他去当地。
第一场活动2012年10月8日在广州举行,学生们搞了一场两百人的庆祝刘道玉80岁的聚会。
第二场活动10月28日在北京昌平举行,发起人是《女大学生宿舍》的作者喻彬,共识网创办人周志兴的夫人。当天,一百多名身在北京的武汉大学校友为刘道玉贺寿。
第三场活动是武汉大学上海校友会11月18日张罗的。
第四场活动是11月24日他生日当天在武汉举行的,三百多人为他们敬爱的校长拜寿。
武汉大学的插班生、作家野莽的寿礼,是他用三年时间写就的,长达80万字的《刘道玉传》。
他的学生,日本文学翻译家许金龙,则带去了好友莫言题写的贺寿诗:“先生声名重,改革举大旗。敢为天下先,甘做护春泥。桃李遍九州,文章焕万世。八十正当年,百岁众人期。”
刘道玉感到满足,“人要知足,我非常知足了。”
今年6月,由《科学中国人》杂志主办的“科学中国人(2012)年度人物颁奖典礼”在北京万寿宾馆举行。刘道玉成为了六位获奖者之一,获得“杰出大学校长奖”。
青年之友
对上门访问者,来者不拒
当校长的时候,刘道玉就是来者不拒,有求必应。现在武大校内的学生,外校的学生,还有理论界、新闻界的朋友,还是不断来访问。在身体允许的情况下,刘道玉都会接待他们。
华师一附中有个美术老师,每天面对学生教书都很困惑。后来,这个老师经过打听,通过好多关系辗转联系上了刘道玉。刘道玉让她到家里来,两人谈了三个小时。
为什么中国教育变成这个样子?孩子们为什么一个一个都变成了小绵羊?为什么这些学生课堂上不敢提问?为什么这些学生都循规蹈矩?这个老师的疑问,刘道玉一一做了解答。
武大教科院有一个研究生毕业了,这个人找刘道玉借过书。第三次见面的时候说,刘校长,我教育学硕士毕业以后,考公务员两次分数都是名列前茅,但没有被录用。我参加教师招聘,成绩第一,结果说我年纪大(32岁),也不予录用。
刘道玉给予鼓励后,暗中推荐这个毕业生到国际枫叶学校,结果被聘用了。
这个毕业生很感激,要来拜访刘道玉。刘道玉说,来拜访我欢迎,送任何礼物我绝不允许你进门,我帮你,就是出于一个教育者的良心。
临别时,这个毕业生请刘道玉在本子上写一句话,刘道玉说,这句话是我一生的体会:“教育是值得挚爱、挚诚和为之献身的伟大事业。”
著书立说
呼吁教育变革 “爱之深,责之严”
通过著书立说呼吁教育改革,是刘道玉近年来下力最大的工作。
2005年,刘道玉《一个大学校长的自白》出版之后好评如潮。没过多久,这本书在湖北省就买不到了。但是,其他地方一直有卖。
2011年,世界知识出版社推出这本书的增订版,改名《拓荒与呐喊:一个大学校长的教改历程》推出。这个版本,刘道玉特意增订了10万多字。
除此以外,他还陆续出版了《中国高校之殇》,以及一套五本的“创造教育书系”。
他现在正在写一本《我的理想大学》。“这本书可能会全面反思解放以来教育政策的错误。”
他的专著写作经常被现实中的其他事情所打断。最近,他刚刚在《学习时报》发文,指出珠江三角洲是自然形成,以后的长江三角洲、渤海三角洲、西三角、中三角都是人为的,都是炒作。
“中三角是湖南、湖北、江西、安徽4个省45个市联合起来,我说这是无知的。是一个人的身体轻一些转动灵,还是一个身体有臃肿病,肥胖病的人转动灵?”
除此以外,他还思考了五四运动和思想启蒙问题。
但是,刘道玉撰文最多的还是谈教育。他最新的著作中秋节刚刚面世,这就是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刘道玉演讲录》,书中的内容,90%都是谈教育。
“80年代任过大学校长任过书记的人,除了我以外,现在还有没有执著地研究教育,为教育改革而呐喊的?爱之深,责之严,我今天对中国教育的很多批评,那都是我对这个国家热爱的一种表现,否则我就不可能去思考。”
这是一个年过八旬的老者,还心系教育的夫子自道。
■ 岁月回声
大学校长应该职业化,职业化的意思是说,他只能做校长的管理工作,不能分心去做别的事情。同时,大学校长首先应该是一个教育家,他要懂得教育理论、懂得教育的规律,他应该有自己办学的理念,而不仅仅只是上传下达。
——录自新京报2005年10月20日刘道玉访谈
采写/摄影 新京报特派武汉记者 张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