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蔡德贵 以灵性精神支撑内心世界(2)
新京报
2013-08-21 02:32

  (上接C14版)

  心灵养料 从儒学传统反思善恶之分

  我做了儒学与巴哈伊信仰的比较研究。我想,我们能从儒学获取资源,获取“心灵养料”。你比如说,朱熹开始了改善人类道德状况的一个途径,他强调人应该存善念、灭恶念。

  要达成朱熹说的存善念、灭恶念,方法很简单。据季羡林先生考证,好像朱熹是从印度学来的,就是每一天晚上要省察自己,你这一天干了善事,还是干了恶事。干善事你把一颗白豆子放在一个瓶子里,干恶事就放一个黑豆子在另一个瓶子里。结果,你会发现,开始阶段,黑豆子多,也就是做恶事多,后来慢慢白豆子多了,心就向善了。这一方法看起来简单,但在做的时候,内心有一个痛苦和改造自己的过程,假如没有这个过程,就不可能持之以恒地装白豆子、黑豆子,更不会认识自己,去向善了。这种方法,我觉得现在都应该推广,以通过具体的事情来增加善念、去掉恶念。

  儒家修身养性的具体方法很多。当然,我们也要认识到,儒家的这一套学说,在“五四”运动以后被一部分比较激进的思想家批判得过多、过度,今天我们应该重新恢复,加强道德修养。人生在世,如果只追求物质生命,只图享受,不追求精神生命,那这个“人”的存在也是不完善的。

  能从儒学吸取的养料太多了,最主要的,还是上面提到的,要正确处理“天人关系”、人际关系、肉体生命和精神生命的关系。儒家提倡和谐,儒学的核心就是“和”,比如“家和万事兴”,就是从孔子的思想里来的。

  社会精神 人心善的部分被堵住了

  我是一个无神论者,对宗教向来抱有“同情之理解”的态度。宗教在人类历史进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甚至可以说,离了宗教就没有人类文明的存在。但是,宗教和科学一样是双刃剑,利用好了能发挥积极作用,传达正能量,如果用歪了,宗教变成一个低俗的信仰,那就是迷信了。我认为,高雅的信仰叫宗教,低俗的信仰叫迷信。这要区分开。

  在灵性精神中,宗教如何发挥自己的力量,也需要重新思考。我们要看到,宗教在某些层面被歪曲利用了。你看佛教,官员、商人进庙烧香,他们去拜什么去了?是求心灵解脱吗?不是,往往是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抱着功利性需求去的。实际上,佛教的教义千条万条,根本性的一条是“众生平等”,假如忽视了这一条,就把佛学读歪了。但现在你看,芸芸众生到佛寺里头,没有来追求众生平等的,官员、商人拜佛,都是想着怎么让自己更加高高在上。真正的宗教,应该是净化心灵,不是膨胀欲望。

  最后,我得说,现在不善的东西太多了,简直是罄竹难书。出门要受骗,上车要被偷,我和老伴都被偷过,接电话有敲诈,一切都变得不安全,这是人心出了问题,是人心里善的部分出现滞胀,被堵住了。

  我认为,要通过灵性的张扬,来提升人的素质、精神品位,如果提升了,社会就会出现转机。当今,市场经济往前发展,人们往往注意物质文明,怎么追求财富,如何增长GDP,而精神文明的提高,少有人关注。这个时候,精神的力量、灵性的力量发挥作用,普及开来,社会绝对不会像现在这样。

  疏导戾气

  可以发挥传统文化的功能

  我们谈论心灵,很有必要。我认为,不管哪一个人,他从出生到最后走进天堂,都受到三种力量的控制,这三种力量就是科技精神、人文精神和灵性精神。科技精神不用说了,人文精神在中国是最突出的。儒家突出修身养性,没有修身养性,人的心灵会非常糟糕,所以要通过良知、良心来约束自己。但是,光有这两种精神还不行,还要有一个灵性精神,得有一个外在的力量来管住你,也就是“举头三尺有神明”的观点。

  现在的社会,我们张扬了物质力量或者说科技的力量,甚至有些人鼓吹科技至上,认为科技能解决一切问题。这一点完全错了,科技绝对解决不了所有问题,而且,如果科技越发展,人类的道德不约束,没有外在的力量来加以控制人类的欲望,那么科技的杀伤力会把好人也灭绝的。我坚持这个观点。

  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这个社会戾气太重,很多不正常的个案时常发生,最近报复社会的事情多了起来。很多人迷惑不解,我也有过迷惑:全球文明越来越发达,为什么乱象似乎比从前更多了?我觉得,这正说明人类文明要进入新的文明周期,这时候,乱象不可避免。

  当然,我们也不能袖手旁观。对于社会戾气,如何进行疏导,是整个社会需要思考的问题。要发挥传统文化的功能,比如儒家提出的修养方法或者道德禁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另外,宗教的戒律也需要挖掘出来,经过改造之后,为我们所用。

  ■ 心灵榜样

  新京报:在你看来,有身、心、灵较好融合的典型或者说榜样吗?

  蔡德贵:宋代有个哲学家叫邵雍,他比较典型,他已经到了见喜不喜、见怒不怒的状态,是那种解脱、洒脱、超越的风采。现在,有什么心灵榜样很难说,但是改变人生的例子还是很多的。比如潘石屹,他信仰巴哈伊后,对他人生的改变很明显。曾经他的婚姻都要走向崩溃,要离婚了,但这时候他们两人遇到了巴哈伊,都调整心态,发现了对方的美,而以前是发现对方的丑或者说不和谐。

  ■ 巴哈伊信仰

  巴哈伊信仰(或称巴哈伊教)由巴哈欧拉及巴孛在1844年创立。“巴哈伊”是指接受巴哈伊信仰并按其准则生活的人,他们在提升自己的同时,也竭尽所能地促进他人及社会的福祉。巴哈伊信仰的最高宗旨是实现人类大同和创建世界文明,其基本教义为上帝唯一、宗教同源和人类一体。

  我虽然没有皈依某个具体的宗教,但得益于研究,获得了内心的宁静与平和。

  ——蔡德贵

  C14-C15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吴亚顺

  C14版摄影/新京报记者 秦斌

相关推荐
大戏看北京6月文艺资讯丨伦敦西区话剧“少年派”开启奇幻漂流
娱乐
当一个“中产诗人”想要“学坏”
文化
大戏看北京文艺资讯丨音乐剧《觉醒年代》致敬先驱
娱乐
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论坛在北京市广渠门中学召开
新京号
临终关怀之难,从医学到哲学层面
文化
大戏看北京4月7-13日文艺资讯丨话剧《林则徐》讲述不朽传奇
娱乐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的决定
第一看点
三获普利策奖,这位作家为何却被人遗忘?
文化
美德信用新闻发布会,看看都有谁上了“红名单”?
新京号
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拟表彰对象名单公示 樊振东等入选
第一看点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