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美国“不退让法”会不会退让?
新京报
2013-07-17 02:30

  ■ 国际观察

  今年2月,手无寸铁的美国17岁黑人少年特雷沃恩·马丁在佛罗里达州遭遇白人协警齐默尔曼,后者认定前者“形迹可疑”,将之开枪射杀。事后佛罗里达警方援引“不退让法”,支持齐默尔曼的“正当防卫”自辩,拒绝将之逮捕。当地时间7月13日,齐默尔曼最终被判无罪开释。

  这起案件迅速在美国社会和网络引发强烈关注和巨大反响,在彻查期间,曾有多达200万以上签名,要求严惩凶手,而最终判决结果则引发许多人示威抗议。不少示威者打出“种族歧视”和“执法者枉法”的抗议标语,并对陪审团构成和陪审员遴选提出严重质疑——6名女性组成的陪审团中白人有5名,占绝大多数。

  正如一些观察家所指出的,种族情绪和社区割裂,一直是美国以及与美国类似的移民国家社会治理的死结。不论是联邦政府,还是佛罗里达州政府,都不会认同示威者的“种族歧视”抗议,否则带给他们的麻烦将远大于利益。在这方面,退让的余地几乎没有。

  抗议“执法者枉法”的声音同样高涨,其中焦点则是“不退让法”。所谓“不退让法”,即公民有权在担心遭受死亡或伤害威胁时,使用致命武器自卫,在此情况下致伤或致死将被视作正当防卫。

  “不退让法”在美国多个州被定为州法规,但自出台以来一直争议不断。正如许多观察家所指出的,“不退让法”之所以一方面饱受争议,另一方面却在越来越多的州获得生效,关键在于其迎合了美国公众的不安全感和自卫需求。既然一再发生的恶性枪案、校园枪案,对“禁枪”都推动有限,仅仅一个齐默尔曼案件,恐怕也很难令“不退让法”去“退让”。

  美国的问题只能通过美国的逻辑去解决。一如当年“辛普森案”最终以民事裁决的重罚,平衡了刑事判决中陪审团因素所致结果的冲击效应,齐默尔曼案件恐也将走上民事诉讼的途径,且民事诉讼的结果,很可能与刑事判决背道而驰。

  □陶短房(学者)

相关推荐
特朗普设定“两个月期限” 美以联手施压限制伊朗核能力
第一看点
股东大会将至!从美股到日本市场,巴菲特“投资棋盘”将如何落子
财经
正厅主动投案,市委迅速表态
政事儿
“没有美国”的全球化,会是什么样子 | 新京报专栏
观点
全国纪检监察机关一季度立案22万件 处分18.5万人
第一看点
蒋超良被查 湖北:坚决拥护党中央决定
第一看点
对话赵忠秀:美国孤立不了中国 | 新京报专栏
观点
对话何茂春:稳住供应链主场,不让美国带节奏 | 新京报专栏
观点
2025年1月全国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16430起
第一看点
“天网行动”开展十年来,追回外逃人员1.4万余人
第一看点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