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著名的“三十六步”天梯的巨大台阶每个都超过半人高,并且坡度向下倾斜,需要手脚并用一级一级攀登。
飞凤关是通往山顶的最后一道关,发黑的墙体据说都是当时明军放火烧城残留的痕迹。关内可以看到一块“骠骑将军示谕龙岩严禁碑”的拓碑,是证明海龙屯历史的重要实物。
生活在海龙屯遗址区域内的居民。
海龙屯土司遗址铜柱关附近的人家。
■ 名词解释
中国的土司制度 是历史上封建王朝对边疆地区少数民族首领的笼络政策。从元朝开始,管理制度更为严格,明朝则进一步完善,清代大量改为流官制,使土司制度几近瓦解。根据《中国土司制度》作者龚荫的统计,从西北、西南至华南,全国先后出现的土司数量是2569家。而在所有的西南土司中,以海龙屯为代表的播州杨氏土司是最大的。
杨氏土司 贵州遵义地区古称“播州”,从唐末到明末的725年间,播州为杨氏土司世袭统治,南宋为抵抗蒙古大军进攻,杨氏在龙岩山构建军事堡垒龙岩新城(海龙屯原名),成为了杨氏土司的军事大本营,也是其行宫所在。明朝万历年间,中央决定剿灭杨氏,明军和杨氏土司军队40万人在龙岩山谷间厮杀,结束了杨氏家族在播州700余年的统治。平播之役耗费了万历15省的财政,有历史学者认为客观上加速了明王朝的灭亡。
即将被申遗改变的生活
开车出遵义市区,向西北方向行驶约1小时,就到了云贵高原大娄山脉东支的龙岩山脚下。210国道边有一处不起眼的石阶,海龙屯就从这里攀登。
这是真正的崇山峻岭,但也并非荒无人烟,沿石阶上山没多久,到达海龙屯土司军事城堡的第一个关口铜柱关。除了三两游客,关口附近还有十来户人家散落在山坡上居住,他们和杨氏的后人无关,都是后来陆续迁居至此的普通农民。在申遗的环境整治过程中,他们最终要搬迁,但是搬迁地点和补偿价格还在协商中。据贵州省遵义市汇川区文管所所长何烨介绍,个别“有经济头脑”的农民今年初在缓冲区内盖了3栋违章建筑,后来政府按照程序将其扒掉,但由此却和当地居民之间产生了矛盾。“必须要解决,世遗考察专家会到现场了解利益相关者对海龙屯申报世遗的愿望,直接影响申遗的结果。”
沿路拾级而上,出现了两种路面,左侧为海龙屯原有的道路,右边则是较新的石阶,是2000年海龙屯旅游开发时遗留的痕迹。当时遵义将海龙屯委托给北京的一家民营公司开发,但是该公司两年后撤资,遗留下开发中的土地赔偿、修路绿化等承包商欠款的问题,直到2007年才解决。
那次短暂的开发并未对海龙屯造成多大的改变,除了山顶的一个名为“播州人家”的农家乐外,和旅游相关的各种公共设施基本也没有建起来。
荒草古道的“中世纪”
400年前的余温停留在登山步道上湿滑的苔藓上,停留在巨大墙基上,也停留在散落一地的巨石上——它们被1600年明军的炮火轰塌,躺到今天……
当年,杨氏凭借龙岩山的天险构建关隘、墙体和楼宇,以山顶为界,山前六关,山后三关,其中飞虎关与铜柱关和铁柱关形成了屯前防御体系。“三十六步”天梯充分凸显了海龙屯利用地形、融入地形的军事防御思想。当年,杨氏土司守军向下扔滚木礌石,明军在天梯损失惨重,并且最终也没有能攻下飞虎关。
后三关万安关、西关、后关是明军攻破海龙屯的通道,因为飞虎关前的天梯阻挡了明军的脚步,明军遂设计在前关吸引土司军队注意力,而从后山攻破,也最终导致了杨氏土司的覆灭。
新王宫的考古发掘
明军攻破海龙屯后,地面木结构建筑都被付之一炬,山顶上南宋时期土司杨文在宋代建起的旧王宫以及明代土司杨应龙建起的新王宫现在都只能看到柱础石以及阶条石等残存。原来规模庞大的宫殿群只能靠解说和想象来还原。
新王宫从2012年开始考古发掘,并被评为当年“十大考古新发现”,所以能够看到考古的现场,一些石阶都是在这次考古活动中清理出来的。何烨说,之所以要进行考古发掘,是因为一个遗址不光是地面上能看到的军事防御措施,关键还有指挥中心,还有行宫群,所以要通过考古考证里面还有什么遗存。从去年考古挖掘到现在,出土了一万多件物品,其中出土的建筑构件证明当时的建筑规格比一般民居规格要高。另外,以前传说海龙屯的砖是从海龙屯以西的金砖窑用人工一个一个传递上山,通过这次考古发掘,发现在屯内和屯的周边有砖瓦窑址,堆砌的砖坯和瓦坯的规格和现在所见到的建筑规格是一样的,证明了材料的来源找到了,还发现了很多瓷器,有官窑、汝州窑的,也有民窑的,可以说当时的土司是受到朝廷嘉奖的。
■ 历史解读
独特政治制度见证价值
●曾祥铣,教授,遵义市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
平播战争和改土归流在历史上是进步事件,因为促进了当地的生产力发展,促进遵义与中原地区的联系,少部分观点认为是中央政权镇压少数民族政权,但其实到现在杨应龙到底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还没有定论。
其实,杨家的播州700多年是维护国家统一,对地方的经济文化发展也是有贡献的,土司期间的水利工程有好几十处还在使用。
土司制度为什么能够长期存在,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版图大,中央政权的控制力往往只辐射到周边地区,边疆地区控制不了,就利用边疆地区大的势力达成默契。地方政权必须承认中央政权,向朝廷进贡,必要时调动军队听从指挥;边疆政权要求朝廷承认合法权利的地方统治权,不要多干预。对于中央派出的地方官吏要善于安抚地方政权,不要侵犯他们的利益。当时的贵州巡抚对于杨应龙就不是安抚而是向朝廷控告,而杨应龙又不听朝廷招呼,因此造成了摩擦。
土司制度是在明代洪武年间完善的,朱元璋完善土司制度就是便于管理,但一旦中央能力足够就要把土司一个个吃掉。
■ 旅游规划
目标是将海龙屯建成5A级景区
●李国盛,遵义市汇川区旅游局旅游业务科科长
2004年遵义成立了汇川区旅游局,海龙屯划归汇川区,2009年我们争取中央拉动内需的4万亿投资中的1300万资金,区财政又匹配800万,共2100万对海龙屯的配套设施进行了建设,包括停车场以及游客服务中心,但目前还未验收启用。我们的目标是将海龙屯建成5A级景区。目前海龙屯的活动主要是每年的山地户外越野挑战赛以及城际旅游活动。比如重庆的自驾车队来到遵义,会把海龙屯作为一个重要的停留点。
关于农户的搬迁,上个月开始选搬迁地址,尽量靠近景区,设想仿照宋元明风情搞旅游购物街,这样村民有住处和门面可以做生意,增加收入。此外还规划在景区外围建一个土司博物馆和影视城,增加海龙屯的旅游项目。
■ 跨国比较
可与马丘比丘遗址相媲美
●孙华,北京大学教授
可以与土司遗址进行比较的世界文化遗产有秘鲁的马丘比丘遗址、斯洛伐克的斯皮什城堡等。土司遗址与马丘比丘遗址虽然都位于山上,都以石料作为主要建筑材质,并且都是某种已消失特殊文化或传统的见证。但马丘比丘遗址的性质为贵族休憩及宗教场所,与土司遗址作为平时政治中心、战时军事中心和重要战役的发生地,在性质上有根本的差异。土司遗址与斯皮什城堡相比,二者都是为防御不安定因素而建立的具有浓厚军事防御色彩的城堡,都受到了蒙元军入侵的影响,都属家族所有并与周边遗存息息相关。所不同的是:每个土司遗址始终为一个家族所有,而斯皮什城堡曾数度易主;土司遗址是一种特殊政治制度的见证,斯皮什城堡不具备这类独特政治制度的见证价值。
■ 组成部分
提名遗产包括了杨氏土司遗产的核心组成部分,即海龙屯遗址、养马城遗址及杨氏土司墓群。
养马城遗址位于海龙屯东约5000米的高坪镇大桥村养马村民组的山头上,城址规模宏大,城墙周长约6000余米,残高3至6米。城墙有石构城门6座,除一座城门为券拱门外,其余五个城门均为叠涩门,建筑方法比海龙屯还古老。
与海龙屯形成了山下城与山上城的相互补充的体系。
杨氏土司墓群:播州杨氏土司墓地已经发现5处,有确切资料可考的杨氏土司及其夫人墓葬7座,其中尤以坪桥村杨粲墓和鸣庄村杨氏土司墓群最具代表性。
杨粲墓位于遵义市红花岗区深溪镇坪桥村皇坟嘴,墓为并列双室,系南宋播州第13代杨氏土司杨粲夫妇合葬墓,也是目前中国西南地区发现的规模最大的宋代石室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