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从施一公成美国双院士借鉴什么
新京报
2013-05-02 02:30

  ■ 第三只眼

  4月30日,美国科学院发布消息,清华大学教授施一公当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此前的25日,他还当选美国人文与科学学院外籍院士。但是,2011年12月施一公曾落选中科院院士,此事在当时备受关注。

  现在,施一公当选美国双院士,自然再次引起关注,核心问题之一就是中国怎样选院士,或选院士应当有什么样的标准。评选院士的标准尽管有不一样,但各个国家的标准应该是大同小异。无论标准有多少,其中的根本标准,就是看一名科学家有多少高质量的成果。

  但是,在不同的国家,标准之外也许还有其他一些标准。在中国选院士,可能还有一些“功夫在业外”的因素。

  2011年施一公和饶毅落选中科院院士,人们纷纷猜测其落选原因。科学界一些人的评价是,施一公和饶毅当选院士,在学术上没有什么可争论的。但是,为何二人又落选了呢?

  显然,二人的落选,出在“功夫在业外”。中科院院士、理论物理学家何祚庥称,他们刚从国外回来不久,“能对中国科学做多大贡献呢?关键在这一点”。

  《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工作实施细则》规定,“对于长期不在国内工作的院士候选人,在坚持院士标准的同时,还应特别考虑其对国家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事业发展所作的贡献。”由此来看,施一公落选中科院院士也并非完全说不通。

  但是,这与施一公当选美国双院士,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显然,美国评选施一公为双院士,主要从他的学术水平来衡量,而非为美国做出了什么贡献。

  施一公回国5年,中国的院士落选,而美国的院士却连获两个,此事在公众看来,确实有些不可思议。尽管,当上美国的外籍院士和能否当选中国的院士,没有必然的关系,然而,在一落一当之间,让大家看到的,恰恰是中国院士制度改革值得反思和借鉴的方向。中国要吸引人才,要在学术上领先,院士制度改革是必须的。

  □张田勘(学者)

相关推荐
北京公积金“按季直付”房租提取有限额吗?官方解读来了
北京
烟台网络正能量精品展播(十)
新京号
今天我们为什么需要韩愈?
文化
货币之殇与财政自救:明朝兴衰的金融脉络
文化
陶 然:通过改革稳房价,可控缓慢下降是最好结果——深度解读房地产未来
新京号
《1001个妈妈》:为妈妈们创造一个解放而幸福的美好星球
文化
为妈妈们创造一个解放而幸福的美好星球
文化
文明与疯癫的对话:精神科医生的一周纪实
文化
1947-1949:瞬间抓拍与永生难忘
新京号
1947-1949:瞬间抓拍与永生难忘
新京号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