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芦山!芦山!——新华社记者奔赴灾区途中见闻
新华社新媒体
2013-04-21 00:00

    新华社四川芦山4月20日新媒体专电(记者 易凌)“5·12”汶川大地震5年后,记者再一次自北京紧急飞赴四川地震灾区,这一次,是“4·20”芦山地震。

    记者20日下午乘中国国航班机抵达成都,5点半许又乘车前往受灾严重的震中芦山县。

    汽车行驶在成都至雅安的高速公路上,沿途可看到各式救援车辆,有些是从重庆赶来参与救援的,有些还带着自备的卫星通讯设备。

    大约晚上7点,进入雅安境内。前方车辆越来越多,几乎所有车辆都打着双闪。路遇重庆消防派来的二、三十辆红色消防车,拉着云梯等大型起重设备,消防人员身穿橘色工作服,神色凝重。重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也派出约10辆白色的厢式救援车。

    民间救灾力量也迅速行动。记者在途中看到什邡市的民间救援车队,车上拉着很多救援物资,打出“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横幅。在五年前的汶川地震中,什邡曾遭重创。

    公路对侧车道上从雅安开往成都方向的车辆稀少。快到邛崃时,记者看到10多辆打着双闪的救护车疾驰而过。据了解,重伤员正在从芦山向雅安及成都转移。

    进入雅安境内,记者看到道路沿途民居毁损并不严重,但也有不少房屋瓦片脱落。离雅安市愈近,受灾情况愈重,不时可见小规模塌方,屋顶垮塌比较严重。

    自雅安市去往芦山县的高速公路上专门设置了标志,为救灾车辆指路。

    但是,通往芦山县的道路受阻,记者只得绕道荥经县前往灾区。

    所经之处都是震区,灾情明显加重。道路两旁有民居倒塌,电线杆被震倒。植被似乎并没有遭到大的破坏。

    雅安是大熊猫的故乡,车辆经过的震区山林中间,可能正是大熊猫出没的地带。

    抵达荥经县后,路上不时可见行人拿着大量行李,背着大包。此时,天色已暗,高速公路上开辟出应急通道,道路也还畅通。

    高速附近,当地政府搭起了抗震救灾服务点,为受灾群众免费分发矿泉水和食物。有救援车辆在附近待命。

    记者在路上见到38岁的僧人阿热。阿热是炉霍县玲珑寺的僧人,现在四川甘孜五明佛学院进修。他本来要去成都,遇到地震,决定改去灾区。

    阿热说希望可以尽早赶到灾区,参与救援,或者为遇难者诵经超度。

    “能帮什么就帮什么,能参与救援就参与救援,能够为遇难者诵经也是我们的心愿,”阿热告诉记者。

    在荥经县城,当地百姓多数在户外活动,有些人闲散地坐在门口聊天,汽修店、饭馆、超市等也照常营业,茶馆里面依然有人打麻将。当地电力供应也还正常,一路上灯火通明,地震似乎没有给这里带来太大影响。

    县城民居基本都是3层左右的楼房,比较古旧,从外表看不出有明显损失。

    荥经离芦山还有50公里,从荥经前往芦山的双向单车道不到十米宽,堵塞严重,通行缓慢。

    记者在路上遇到来自重庆的一队志愿者,共有300多人,40辆车。来自重庆市铜梁县林业局的志愿者郭洪说,他们一早得到地震消息后,立即联系重庆应急志愿者总队,组织了包括医疗、山地救援抢险以及后勤和心理辅导等方面的志愿者赶来灾区。

    被堵在前往芦山的路上动弹不得,郭洪心里非常着急。“黄金72小时内的每一秒钟都是生命的最后希望。”他说。

    另一名志愿者、31岁的秦诗明是一名麻醉师,这是他第一次参与地震救援。秦诗明的儿子刚刚11个月,他早上出门前,亲了儿子两口,转身就离开了。

    秦诗明说,自己看到一个报道——一位父亲为了救儿子,顶起数百斤的重物,他非常感动。“只要生命得到延续,我们做什么都行。”他说。

    车辆行进极为缓慢。夜里11时,记者仍未抵达震中芦山。(完)(记者石寿河、夏晓对此文亦有贡献)

来源:新华社新媒体
原标题:芦山!芦山!——新华社记者奔赴灾区途中见闻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