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从奥斯卡获奖电影“一分钟遭停映”再提电影分级可能
新华社新媒体
2013-04-18 17:55

  新华社北京4月18日新媒体专电(记者郭宇靖 赵琬微)奥斯卡获奖大片《被解救的姜戈》在国内某影院上映一分钟即被叫停,成了业内的笑话,一时引起热议。近年来中国电影发展迅猛,但随着不少片子被大幅删减,这次事件令中国电影分级制度的呼声再次升温。

  此次被停映的电影《被解救的姜戈》是鬼才导演昆汀·塔伦蒂诺继《无耻混蛋》后又一力作。该片获得了第85届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奖。这次被叫停的电影版本并不是国外直接播放的“舶来品”,而是导演亲手打造的“中国版”,保留了一些暴力场面,因此曾被影迷称为“有史以来尺度最大的引进片”,不过最终仍被叫停。

  记者15日在北京CGV星星国际影城看到,上映影片的列表中已没有这部电影。一名工作人员表示,首映那天确实刚开始播放就被叫停了,具体原因不清楚,什么时候再次上映也不知道。不少公众猜测,在没有分级制度的情况下,这类电影能够上映已实属不易。

  此前有观点认为,中国“不适宜推进电影分级制”,原因是“管理跟不上”“不适合国情”等等。在这种态度下,网上曾出现不少“组团去香港看电影”的现象。

  去年底,随着北京电影学院教授、著名导演谢飞等与网民就相关话题进行交流,引发外界广泛关注。此次伴随着一分钟即停映的“姜戈”,电影分级再度成为热门话题,而对分级的讨论也出现了不少误区。

  误区一:分级等于开放三级?

  曾有声音提出当今中国实行电影分级制的时机还不成熟。艺术家不能以创作自由为理由,而不顾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观。甚至还有人认为,分级就意味着变相开放三级片。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李道新认为,其实国产大片中《1942》等叫好不叫座的原因就是因为有些少儿不宜的镜头。其实只要看看好莱坞的全球电影就会发现,“姜哥”这类电影本来就不是让所有人都看的。这些电影如果有分级观念,在群众的口碑里会更好。

  “每次看大片都有家长骂,如《西游·降魔篇》等,但其实经过分级制,就会调试到符合大部分观众的习惯,”李道新说,如果有这种举措,就会有底线,就会有真善美的东西。只有堵住低俗的出口,电影才能按讲故事取胜,不会因为分级就变成一个情色的世界。

  误区二:观众还不成熟,不符合国情?

  在讨论电影分级的种种理由当中,观众不成熟是很重要的一条。不少人认为,中国观众还达不到分级观影的要求。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张献民说,电影分级制度是电影领域的常识,网络时代事实上已可实施分级制度,这也是电影发展必须经历的阶段。不是所有文化产品都能做到老少皆宜,从实施来看,还需要顶层设计,但不必过于低估观众的欣赏水平。“网络时代,其实大家都很成熟了。”

  上海电影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大学影视学院教授石川认为,在学术上,不适合国情的说法并没有太大说服力。政府部门是否做过可行性研究?目前绝大多数国家都采取这种方式,尽管不能包治百病,但分级制跟审查制相比效能更高,更适合市场化。“关键是大家都采用‘掩耳’政策,谁都知道有问题,就是谁也不说。”

  误区三:没分级,所以拍不出好电影

  尽管分级制的呼声很大,但这不能成为电影人逃避责任的托词。李道新说:“一些电影人觉得自己拍不出来好电影,就是因为政府管得多。”这种说辞本身就是一种自我炒作。

  还有一部分创作者过于“艺术化”,把自己当作艺术家,把自己当成创新者,一旦拍不出好东西就把责任归在其他方面。专家认为,例如一些教育类的电影,最大的问题就出在影片自身确实拍得太烂,都比不上五六十年代的老电影。(完)

来源:新华社新媒体
原标题:从奥斯卡获奖电影“一分钟遭停映”再提电影分级可能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