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美第一影评人罗杰·伊伯特去世
新京报
2013-04-06 02:31


再见,大拇指
罗杰·伊伯特(Roger Ebert),美国知名影评人和剧作家。以每周的评论专栏(从1967年开始在《芝加哥太阳报》刊登),以及与搭档吉恩·西斯克尔(Gene Siskel)联袂主持的电视节目《西斯克尔和伊伯特电影评论》而知名。他的标志性动作是“竖起大拇指”,如果向上竖,就表示这一部电影非看不可,如果向下竖,就表示这一部电影没法看。他在电视上会做出这个动作,而在写的专栏中有时也会写上“拇指向上”“拇指向下”之类的话。另外,他还注册过一个“拇指朝上”和“拇指朝下”(thumbs up,thumbs down)的商标。1999年,伊伯特曾在母校伊利诺伊大学创办了“沧海遗珠”电影节(Overlooked Film Festival),关注被忽略的好电影。作为一个非营利性的个人电影节,它得到了美利坚航空公司、西北航空公司、《芝加哥太阳报》、伊利诺伊大学等各界的赞助和支持。


2005年6月,伊伯特留名星光大道。图/IC

  曾获普利策奖,“竖起大拇指”为其标志,奥巴马、马丁·斯科塞斯、斯皮尔伯格等哀悼

  新京报讯 (记者杨林)据国外媒体报道,美国“第一影评人”罗杰·伊伯特因癌症复发,于当地时间4月4日在芝加哥去世,享年70岁。作为美国史上首位获得普利策奖的影评人(1975年获文艺评论奖),他的去世不仅让电影界为之扼腕,连美国总统奥巴马都发表声明悼念,称“罗杰就是电影”。

  3月27日,最后一篇影评

  2002年伊伯特被确诊患上前列腺癌,但他一直没有停止写影评,直到今年4月2日癌症复发。3月27日,罗杰·伊伯特撰写了最后一篇影评,对安德鲁·尼科尔导演的《宿主》给予3星半的评价,4月2日他在博客发表声明称,“癌症又复发了。”他不想再在《芝加哥太阳报》担任职务,他还解释这并不是说自己不再写影评了,而是暂时离开一个优秀的团队。他希望接下来做自己一直以来想做的一件事,就是“回顾我想回顾的电影”。

  国内出版社计划邀其来华

  伊伯特的电影评论在全球被超过200家报纸发表。他撰写了十几本书,还有他的电影年鉴。2012年,上海译文出版社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陆续引进他两部影评集《在黑暗中醒来》和《伟大的电影》,前者是他历年最佳影片和电影报道选集,后者则是他在《芝加哥太阳报》对经典名片推荐的结集。伊伯特也曾对陈凯歌的《霸王别姬》和张艺谋的《大红灯笼高高挂》写过影评。

  《伟大的电影》责编周昀告诉新京报记者,五年前该社就拿到该书版权,因对翻译文字要求高,直到去年才出版,并在影迷和影评人圈中引发热议。目前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已拿到《伟大的电影》后两部的版权,原本计划国内发行时邀请伊伯特来华与影迷交流,可惜他已去世。

  “我和米歇尔(奥巴马夫人)听到罗杰·伊伯特过世的消息很难过。对于我们这一代美国人,尤其是芝加哥人,罗杰就是电影。”

  ——美国总统奥巴马

  “罗杰·伊伯特的逝世对电影文化和电影评论是一个不可估量的损失,对我自己来说也是。他对我的每一句评论都是珍贵的。在我事业最低潮的时候,他给过我鼓励和支持。”

  ——著名导演马丁·斯科塞斯

  “伊伯特的文字比‘大拇指’要深刻得多,他如此热爱电影,他的评论让很多电影找到了观众。”——著名导演斯皮尔伯格

相关推荐
脱口秀演员刘旸:小槽一跳天地宽
文化
丘成桐:数学的最高目标,无过于追求真与美
文化
大爷吸了口气,开始修补破盆、DVD光盘还有其他
文化
《三段论与红磨坊》:人的解体,梦的重构
文化
奥地利:皇宫劲吹 “中国风”
新京号
心理疾病的污名化与过度美化堪称另一种“疯狂”|活动回顾
文化
笔与墨:收藏中国及其映照中的另一个美国
新京号
俄罗斯:东方神韵的悠长回响
新京号
古典的偏移:两宋金石学与文人“复古”
文化
诺贝尔奖为何忽视了工程师?
文化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